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展讯

书画一体 集大成者——纪念丁益诞辰100周年作品展

亦丰/文
2015年04月24日 09:40:05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海报.jpg

展览时间:2015年5月2日—5月5日
开幕时间:2015年5月2日上午10时
展览地点:刘海粟美术馆
展览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双桂坊52号

展览前言

丁益(1915—2006),原名玄晦,笔名丁一,仃弋,安徽安庆市人。出身书香门第,以篆刻起家,其后习画。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一个强有力的学术集群,云集了众多杰出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其中不乏有大师级的人物武中奇等。

丁益先生在篆刻、书法、版画、连环画、雕塑等方面尤为特长,并涉猎诗词、歌赋,并在京剧、京胡等多种艺术门类有精湛的演绎和研究,是具有非凡成就而集大成的艺术大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丁先生任南京市美术广告公司设计室主任。他的作品,如:熊猫牌录音机的商标设计等,以及一大批日用品广告设计。众多商标广告影响甚广,并在广告界和美术界获得广泛知名度、美誉度和权威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丁先生在绘画创作上勤于耕耘,善于探索,是一个力求不断进取的勤奋者。在这阶段,他参与很多重大项目的设计,在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期间,丁先生被特邀参加桥头堡雕塑的设计和制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创造出一批以普通人的生活和工农兵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现实主义题材的美术作品,连环画《丰收之后》、《笛声》、《南山绿洲》等相继问世。丁先生在版画的创作上更取得骄人成果,由于他得力于其篆刻刀法之功力素养,在创作木刻版画中起到了作用。他的木刻版画主要使用以圆刀口为主打工具,行刀时刀法简约以能达到最佳画面效果。这也是对黑白木刻版画艺术上对作者的重要要求。丁先生经常深入生活第一线写生,调研。他所创作的版画作品中充满生活气息和艺术性,那时期一批署名“仃弋”的黑白木刻作品相继问世,并在《人民日报》《求是》等全国各大报刊杂志争先出版发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直至二十世纪前后,丁先生在单位退休后移居常州,并与儿女团聚。他的身教、言教深刻影响着下一代,令他欣慰的是,他的子女与后辈中,有7人从事了艺术行业,而丁氏的艺术文脉也因此很好地传承了下去。在这一阶段,丁先生集中精力对书法研究和创作。开创新局面,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丁先生最初是以篆刻起家,他把篆书、石鼓文、甲骨文的甘拙之意带进篆刻中,以雄健林茂替代柔媚纤弱的气局。拜读丁先生的篆刻作品,重章法,重结体,重形式美。刀法上,以冲刀,切刀为主综合运用。从而在丁先生的方寸篆刻印章艺术作品中产生独具匠心的魅力视觉效果。

丁先生在诗书画印等综合艺养所形成的个性见解和风范,在书法创作时,艺术化的倾向,美学上的疏密,虚实等节奏美,又妙接印章化的结构布白,如诗如画一般,让你沉醉,遐想。他擅长篆书,隶书和草书。最为欣赏和关注的是篆书体,他把棣书的行笔适当运用在篆书体的表达上,棣篆结合,使得篆书具有强烈的刀痕味,金石味。篆文字笔画错落有致,字体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形与字浑然一体。在对传统经典的研究和继承下,不断求新求变。丁先生的篆书上形成的个人独特符号语言,骨峻力遒,耀目生辉。再见草书作品,尤为真草作品上,运笔有纵有敛,点画的舒畅自如,如行云流水,天然成趣,活泼不失古意,朴拙中不乏灵气。

书法作品是书家手中的笔和纸上运动时的真实记录,任何变化都一览无余第袒露在纸上成为通常所称的墨迹或笔迹。墨迹中包含着两种因素,一种是“形质”,一种是“性情”,改革开放后生活条件优厚,子孙满堂,家庭和谐,晚年的丁先生的作品多为草书一类。他的书法作品表现轻松自如,变法丰富,古朴率真,图式别具一格,已形成“丁家”独特个人风格面貌。

更为可贵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当今书法的实用功能基本丧失而演进成为一门艺术时,他的美学、美术价值越来越凸显出高度和可贵性。丁先生的艺术创作集大成,相互揉合,融会贯通,以及对书法发展前瞻性和时代性的理悟所呈现出的作品现象,更让后人敬佩不已。

就在丁先生到了古稀大耄之年,九十岁以后按理该颐养天和,善保福贡了,而他依然每天读书写字,未缀笔砚,许多书法力作不断问世,外地许多仰慕者、追随者来到丁先生寓所登门拜访,求字收藏。

今年正值丁益先生诞辰100周年,他的儿女们在常州举办纪念活动。小辈们回忆在那艰辛的年代和生活窘迫的日子里,父亲与母亲相濡以沫,对艺术默默耕耘,对孩子教育培养,父母付出了太多太多……为表达敬爱和思念之情,特编辑出版丁益书画作品集。(由于文革劫难,红卫兵抄家大部分作品遗失,仅是他的子女身旁尚存部分弥足珍贵的件件作品。)

在对那极不平凡的年代,先辈始终坚持在艰难坎坷的艺术道路上执着追求和信念,值得我们敬重、学习,继承与发扬!

缅怀大师,高山仰止。

展览作品:

版画 南海民兵 1964.jpg

版画 南海民兵 1964年

采桑子·夕阳颂.jpg

采桑子·夕阳颂

陈毅诗《淮河晚眺》.jpg

陈毅诗 《淮河晚眺》

后继有人 1964.jpg

后继有人 1964年

卢梅坡《雪梅》.jpg

卢梅坡 《雪梅》

孟浩然《宿建德江》.jpg

孟浩然 《宿建德江》

王冕《梅花》.jpg

王冕 《梅花》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