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展讯

刘若望与胡声平艺术作品展在京举行

2015年04月20日 10:49:47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由北京市朝阳区规划艺术馆主办的“若声——刘若望、胡声平作品展”4月18日在京开幕,展览将持续至6月10日。作为北京市朝阳区规划艺术馆在2015年的第一季艺术展,此展继续秉承艺术馆打造展示高端文化形象、发掘深层藏家群体、吸引各文化阶层关注的文化平台的办馆宗旨。

本次展览共展出刘若望雕塑作品130余件、胡声平综合材料作品40余件。展览以“若声”为主题,“若”意“如此”,“声”意“音”,“若声”意为“若隐若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此为展览所要传达的艺术氛围,亦嵌入本次展览的两位艺术家刘若望与胡声平的名字。

刘若望1977年生于陕西佳县,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助教研究生课程班。此次展览汇集了他历年来创作的《东方红》《人民》《天兵》《车马仪仗队》《高山流水》《原罪》《渡渡鸟》等多个系列的雕塑作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田青认为,刘若望的很多作品都有以阵列方式排布,有着“同样的规模,同样的大气磅礴,同样的震撼力”。

在这其中,《人民》系列用中国传统的彩塑手法,体现了中华民族忠义、悲壮的民族情节;《天兵》系列表达了从边远农村来到大都市的刘若望时常会有的孤独压抑之感,他以此作品表现个人生活的态度,想象自己如同金刚力士一样,能维护正义、独挡一方;《车马仪仗队》系列用仿出土文物的形式创作,重现阅兵部队,凝固了历史上浩荡、辉煌的一刻,旨在体现中国文人的一种特殊历史观和人文情怀;《原罪》系列中,众多抬头仰望的猿人象征远古文明的发祥兴起,如今高度文明换来先进的物质文化,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却在不断被破坏,猿人苍茫的眼神单纯的面孔期盼这一切被纠正,迈向光明;而《高山流水》系列,则有寻找知音之意——《列子·汤问》中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间再无知音”,刘若望用“高山流水”来传达自身对中国传统精神的敬意,以及他在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尴尬处境的一种自省和表达。

刘若望的创作有着惊人的力量感和表现力,他的作品自始至终都充盈着陕北特有的朴素、宽广、殷实的情怀,促使观众由观照而生哲思。中国雕塑研究中心主任、评论家殷双喜认为,刘若望提供了一个具有公共性的雕塑与环境的共同体,通过这个共同体,每个人把他们的存在与历史相联系,获得他们在历史及社会中的位置感。“刘若望的作品没有左顾右盼的机敏,没有投机取巧的算计,它们是一种自然本色的流露,这些作品和作者生长的地域,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作者的内心感受,和作者的性格志趣浑然一体,相随相生。”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表示。

本次展览的另一位艺术家胡声平1950年生于江苏镇江,1985年至1987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及南京艺术学院。胡声平利用纯手工造纸,使其作品风骨魁奇,他的作品是中国传统纸上艺术的特殊延续,他用自己造的纸使其艺术作品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这种材料的有机结构标志着生命最小形式的发现,它很像树皮和动物的皮,同时也像一幅从太空俯瞰到的地球全景图。

胡声平以纸为主体的作品创作,来源于他希望让“材料自身在言说,顺其自然始得成为可能”,并且使艺术家“从所谓的‘主体’中退了出来,不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如果观者从材料的视角来定义的话,综合材料除了平面的、架上的画种属性与绘画相近以外,没有其他任何必须相同的框限;综合材料只是材料特性——材料自身本然就具备的肌理、质感、品味等诸方面特质在视觉形态上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感染力,它往往不需要绘画语言、审美取向的干涉而独具自在。“作品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不是艺术家画出来的,而是材料本身所具备(物自性)并被呈现出来的。”胡声平说。

“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一张破纸则无须劳动艺术家,它本自在。”于是,他放弃了实物压印的图形,以及作为造型语言的“烟熏火燎”,让纸面仅剩下最后的锈痕和裂纹,纸这样残破的形态与粗砾素朴的质味,也正暗合着胡声平的心性。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