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美术作品亮相上海
俄罗斯美术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中国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则更加深远。近日,中华艺术宫先后推出了“涅瓦河之波——上海苏俄造型艺术馆藏俄罗斯、前苏联艺术作品展”和“黑土大地——山艺术文教基金会藏俄罗斯艺术展”,两个展览均为“同行——2015美术馆联合展”的重要项目,为中国观众呈现和解读了苏联抗击法西斯的战争画面和俄罗斯艺术大师们在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中的多元探索。
“涅瓦河之波”:历史不应被遗忘
为了纪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涅瓦河之波——上海苏俄造型艺术馆藏俄罗斯、前苏联艺术作品展”展现了苏联抗击法西斯的战争画面,让观众在视觉上重温那场如史诗般壮烈的战争,走进一段暌违已久的历史。
此次展出的作品时间跨度长达47年,谢洛夫创作的红军军官《叶菲莫维奇像》,作于1941年战争期间;罗特尼茨基的《普斯柯夫的游击队员》,则创作于1988年,正是苏联开始动荡崩溃的前夜,可谓在足够长的时间广度里反映了苏联油画创作的风貌。
尤其珍贵的是,这批作品的创作者如谢洛夫、涅普林则夫、伏洛基米罗夫、巴普柯夫等人,都亲历了战争,所以他们笔下的战争场景和战士们的身姿神态格外真实感人。这些作品不属于精描细绘的欧洲古典主义,而是非常接近中国绘画传统的“以形写神”,很多作品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巴普柯夫的《转移途中》(1958年),笔触轻快,将印象派风格和革命叙事题材交融于化境。他的后期作品,自1970年代起被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收藏家广为收藏,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其作品的艺术价值。涅普林则夫的《战后休息》(1950年),也体现了极高的造型能力,笔触富于表现性,人物表情和姿态极其生动。别利亚耶夫的《故乡的土地》(1985年),画面中绿色的草地映衬着一位回乡战士脸上留存的战火硝烟的痕迹,透着一种战争与和平的淡淡感伤。他的《柏林已占领》(1971年)更是一种成熟的表现派风格,自由挥扫的大笔触,甚至有一种现代抽象油画的颜料肌理感。
展品中也有一些偏重主题性题材的作品。奥博兹年柯的《胜利》(1972年),黑烟滚滚中一位战士振臂高呼胜利,上方飘扬着一角红旗,构图处理极富艺术感染力。还有一些表现游击队的题材,尤其是几幅“铁道游击队”,令中国观众感到熟悉而亲切。伏洛基米罗夫的《女游击队员卓雅》(1980年),中国年青一代的观众可能不一定熟悉,女主人公卓雅是在上世纪的苏联和中国家喻户晓的女英雄。
此次展览还有一部分版画作品也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如波卡特金的版画《攻克柏林》(1958年),刻画细腻,虚实相应。哈尔萨克的版画《列宁格勒的妇女们》(1965年)、《押送战俘》和《胜利归来》(1985年)等也富于艺术表现力。
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尤其是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惨烈牺牲和做出重大贡献的苏联历史不应该被遗忘。“涅瓦河之波作品展”让中国观众在欣赏其艺术性的同时,也能够感悟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
“黑土大地”:现实主义的多元探索
“黑土大地——山艺术文教基金会藏俄罗斯艺术油画展”是在山艺术文教基金会历年所藏的几百幅俄罗斯油画中精心遴选出来的,涵盖了俄罗斯巡回画派的代表画家列宾、苏里科夫、列维坦,直到苏联时期成长起来的现实主义画家马克西莫夫、梅尔尼科夫、萨拉霍夫等共17位艺术家的106件作品,向观众呈现了俄罗斯艺术大师们在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中的多元探索。
展览中不乏俄罗斯艺术家们的经典名作,如马克西莫夫的《列宁的葬礼》,表现的是列宁逝世后众人送葬的场景。该作品尺幅巨大,继承了俄罗斯巡回画派以来历史题材绘画的宏大气质和精湛技巧,再现了这一特殊场景。此外还有能够代表俄罗斯风景画高超水平的艺术家格里查依,他像风景大师希施金一样热衷于表现俄罗斯四季变化,擅长用轻快的笔调描绘俄罗斯郊外的树木、森林等自然风光,此次展览中展出了他的重要作品《春季·水位暴涨的奥卡河》。苏联时期的著名画家梅尔尼科夫继承了俄罗斯绘画写实的传统,但采用较为自由开放的写实观念,并在写实中增加写意、表现、象征、装饰和设计的成分。他善于运用夸张和变形,坚实的写实基础和熟练的古典技巧,让他笔下夸张和变形的人物显得很有表现力,他的作品《红衣少女》即是此类风格的代表。
展览中还展出了一些美术史中经典名作的创作草图,如梅尔尼科夫著名的代表作《和平的田野上》,这是获得前苏联最高荣誉奖的作品,以清纯明丽的色彩描绘了俄罗斯北方割草季节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在蓝天白云之下,一群农妇扛着犁耙欢快地走在田野上,此次展出的作品正是这幅名作创作时的草图,是了解艺术家创作方法的难得佐证。同样是经典名作的草稿,此次展览还展出了约干松的《列宁在第三次共青团代表大会上演讲》草图,以及苏里科夫的《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的草图,由于经典原作早已被俄罗斯的博物馆收藏,山艺术文教基金会收藏的这些草图显得极为珍贵。总之,展览中涵盖了俄罗斯及苏联时期多种面貌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包括革命现实主义、温情的现实主义、严峻现实主义等不同风格,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油画产生过影响。
据了解,山艺术文教基金会的创立缘于对中国美术发展的研究和推广,其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其创始人林明哲从上世纪90年代初便远涉俄国,经邵大箴、奚静之教授及俄国文化艺术界友人的帮忙,搜寻并购藏了一系列俄罗斯重要艺术品,历经20余年沉淀,其丰富的俄罗斯绘画典藏在亚洲可算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