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古观今”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展览时间:2014-12-21 - 2014-12-24
展览城市:北京 - 北京
展览地点:炎黄艺术馆
学术主持:李安源 丁亚雷 唐斌 顾村言
主办单位:炎黄艺术馆
协办单位:神州书画社
策 展 人:刘祥莲
参展人员:白联晟 崔海 崔进 曹钝夫 陈子游 孔燕 刘明波 刘懿 刘祥莲 汪为新 李岗 金心明 明瓒 茹峰 束新水 徐光聚 扬声 朱雅梅 邹本虹 朱涛 张筱膺
展览介绍
文人的“乌托邦”
李安源
近年来,人文思想与艺术观念解放,作为个体的画家,在艺术表达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自由性。艺术本来就是极其私人化的主观表达,画家人格越独立,思想越自由,其画作越有可能绽放缘于画家心性的光芒。因此,这几十年的中国画坛,在中西艺术观念的碰撞与融合下,呈现出一派“多元化”的审美趋势与精神面相。
相对于当前中国画精神面相的“多元”现状,传统中国画的审美趣味则是单向的,一元的。古人论画,逸、神、妙、能,皆有所指,它是在统摄画作的笔墨、趣味、灵性而作出的一种超越性的艺术品藻,进而将之予以敏锐的体察与层次区分。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趣味,固然也有个性化表现的要求,然其并非一味是图式化的必然,独具灵性的笔墨与形感最足称道,篆籀飞白,皴描勾写,极尽细腻微妙的生熟质趣。于是乎云林渐江,青藤老莲,殊加视若拱璧。也即是说,在一元的审美形式观照下,中国历代画家为着坚守住心灵原乡中那崇高的视觉品味,终其一生,惨淡经营,语不惊人死不休,以不惜牺牲大多数画者的语言个性来将这种富含人文蕴藉的审美境界推向巅峰。
“新文化运动”以降,这种以笔墨灵趣为人文面相的审美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艺术创作思潮转向西化趋势,中式观看为西式写生逐出,传统审美思维与心境渐渐远离,黯淡,代之的是观念先行,形式至上,于是乎创作方式由单一转为多样。坦率地讲,当下的中国画坛的创作及审美态势可谓每况愈下,许多画家一味追逐图式化而导致情感的流失。这是由于,近百年来,中国文化界从未摆脱过“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若神圣”的心态,西方艺术界稍有什么风吹草动,便很快波及中国而闻风而起。特别是在西式艺术教育的统摄下,国人对自己艺术的历史、传统越来越疏远,因为古典训练在这一百年中是一个不断跌落的过程。在今天的知识及艺术界,很少有人能够离开某种西方的思维架构,而直接面对中国的艺术审美趣味了,他们似乎只有通过西方写实或抽象形式的理论才能阐明中国的艺术经典,而无法从中国传统审美的角度予以体味,更无法理解中国古代绘画传统赖以生存的艺术生态。因此,较之古人对自然的深情及艺术语言的体味,今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浸习,真是鼹鼠饮河,不过满腹而已。
大道以多歧而亡。基于历史的事实,我们谁都无法否定世界文化艺术的多元性,然世界艺术的多元,其赖以成立的前提便是不同民族文化单元的独立性。而在今天的中国艺术界的多元论者,多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特点视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殊不知其后果是:既葬送了民族本位文化的独立性,同时也消解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在全球化的当代社会背景中,艺术创作的多元化固然有一定的魅惑性,但却并非理性选择的必然。其实,对于单一的国家及民族个体来讲,鼓吹文化艺术上的多元,其反面理解就是自我个性的丧失。文化不同于科学,文化的现代性更应该立足于自我的文化个性之上。观之中国当下艺术状态,无论是电影、戏剧、音乐、美术,很多作品犹如不同艺术审美形式的拼盘,在精神诉求上若夏虫语冰,不知所向,已然将自我的心性丧失殆尽。特别是,今人接触图像信息芜杂,舍远求近,舍东求西,以中式工具制作西式符号,一味以新为是,形式化,符号化,固然符合西人情趣,却背离了中国画诗情书写的心灵原乡,这不啻是艺术审美精神的严重跌落。要之,当下中国画坛的纸本绘制,所谓工笔,大多工之有馀,笔之不见;至若写意,更是写之有馀,殊罕意蕴。然在历史上,中国画的写意与工笔虽并非那么泾渭分明,在技术与意境的终极追求是殊途同归的,转换视角看,工笔的“意”与写意的“工”才是最能体现一位画者的艺术造诣。甚至对于大多数水墨画家而言,工笔更反映了一种造型的基础与功力,如王维、米芾、梁楷等皆是如此,阅读齐白石的工笔草虫世界,更能说明一位画者“尽精微,致广大”的艺术境界。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胡适曾坦然承认中国本位文化中积习难除的惰性与暮气,但是他依然坚信“将来文化大变动的结晶品,当然是一个中国本位的文化,那是毫无疑问的。”可见,即便是五四的文化先锋战士,他们心目的中西化观念,本质上还是拿来主义,其理想境界还是要凸显中国本位文化的个性与生命力。在这方面,日本人对艺术的革新之路值得启示,它在吸收外来艺术形式的过程中,最终依然形成了深具其民族个性的日本画。反观光怪陆离的中国当代画坛,万花筒与西洋镜,固然炫目,更似盲目。有许多画家,耻谈笔墨、线条、形塑、意境、审美,张口闭口哲学观念与风格多元,似乎别人都是陈腔旧调老古董。在他们看来,唯有跟风所谓的“当代艺术”是正道,一味张扬个人符号与图式标签,好像画一个很吓人的东西就很酷,殊不知早已掉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坑。
坦率地讲,当西式写生成为唯一,而古典文学与传统书法训练远离我们的基础教育时,俨然宣告了文人画历史的终结。而作为一种理想,文人画的乌托邦,依然是中国画者内心永恒不变的精神原乡。在当代中国画坛,仍有一批坚持笔墨本体书写与文心塑造的画坛闯将,以复兴古典艺术的精神审美诉求为己任,将中国画的传统精神文脉与审美理想传递下去。也便是说,近年来,文化回归的艺术心理已经渐渐开始萌芽。有一些优秀的青年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探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创作方法,创作出一批颇富民族情韵的画作,中国画的审美情调将再次回到人们的关注视野。这便是,当我们觉悟到一切艺术都是个别的存在,虽有其共同原则,但其实现却有靠于各艺术形式内部自寻途径、自创方式,我们在接受世界艺术发展多元讯息的同时,更坚信每一艺术个体的能量。因此,重新倡导并接受中国传统艺术优良的独立创作系统及审美诉求,势必吻合世界文化历史的发展轨道,也势必继续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