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炎黄文化艺术节”11月29日活动安排
讲座及演出
10:00-11:30
天地之美——走近中国民族民间舞
13:30-14:30 西双版纳傣族音乐文化
15:00-17:00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梨岭客家山歌
展览
第二展厅:炎黄艺术馆藏民间美术作品展
第三展厅:“我爱北京天安门”老照片展、法国面具大师克洛德•罗氏(Claude Roche)戏剧面具展
均免费入场
天地之美——走近中国民族民间舞
主讲:刘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时间:2014年11月29日10:00-11:30
地点:炎黄艺术馆报告厅
当代中国民间舞以1949年为上限(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向前回溯其生成过程),直到当下,是一个庞大和错杂的现象,也是当代中国文化乃至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个写照。其中,有三个概念值得关注:其一是“身份”,用以思考有哪些人在跳民间舞;其二是“模态”,用以辨识不同的人用什么方式跳民间舞;其三是“话语”,用以认知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想在民间舞中表达什么,它不同于一般的“言语”活动,而是“对主题或者目标的谈论” ,即“说什么”。
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认知,已经有许多专论,本次讲座将从一些新的研究路径、研究方法和价值判断去再次认知它,并由此进行反思,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观念与实践的参照。
主讲人刘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历任教务处处长、研究生处处长、科研处处长、舞蹈教育研究所所长。现任教于舞蹈学系,从事舞蹈理论教学与研究,研究方向为宗教与舞蹈关系研究、舞蹈身体语言学研究,出版专著多种。
西双版纳傣族音乐文化
主讲:李纬霖
时间:2014年11月29日13:30-14:30
地点:炎黄艺术馆地下一层第二展厅
美丽的西双版纳山美、水美、人更美。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李纬霖,2011年毕业于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同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在求学的道路上,他一直研究傣族“赞哈调”音乐。
“哈”(xap55),西双版纳傣仂语译为“歌唱”。在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音乐系统中,“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次讲座将以西双版纳傣族“哈”类传统音乐为主,在不同的分类观下,以笔者田野调查影像资料为依据,让大家从听觉感性上对傣族传统“哈”类音乐有所了解。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梨岭客家山歌
演出团队:梨岭山歌队
时间:2014年11月29日15:00-17:00
地点:炎黄艺术馆地下一层第二展厅
梨岭不是岭, 只是梅花山腰的一个小村庄;
梨岭是山岭, 是通往梅花山高地的山岭。
梨岭山歌源于清代,村中男女老少皆会唱歌。上山劳作、下地耕田,歌声穿入云霄,百转千回,连绵不绝。特别是即兴对歌,歌词随机应变、自然真实、琅琅上口,是客家人勤劳朴实、善良的民俗民风的提现,可谓“处处有山歌,人人唱山歌”。
“山歌一唱真乐人,一刻莫唱头脑晕,唱到日头两边起,唱到鸡毛水底沉”,歌曲表现出男女在山间劳作时深沉的情感。
梨岭山歌口口相传,客家人的语言融入当地的语音语调,本次活动将演唱原生态客家山歌、梨岭山歌、竹板山歌、闽西客家山歌和红色山歌中的经典曲目。
注:11月30日19:00-21:00将于朝阳区文化馆进行第二场演出。
炎黄艺术馆藏民间美术作品展
策展人:吴楠、赵凯
时间:2014年11月22日-2015年1月10日,每周六9:30-16:30(16:00停止入场)
地点:炎黄艺术馆地下一层第二展厅
中国的民间美术作品因其视觉美和实用性代代相传。2014炎黄文化艺术节期间,炎黄艺术馆从馆藏中挑选出部分民间美术作品面向大众展出,这些作品多数为中央美术学院冯真教授捐赠。自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冯真辗转全国各地对民间美术进行调查、研究和收藏,此后她参与了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后改建为民间美术系)的创建过程,对中国民间艺术的保护和研究身体力行。
炎黄艺术馆建馆以来,一直以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为己任,2013年,冯真教授将其所藏的大部分民间美术作品捐赠给炎黄艺术馆,此次展览中的肚兜、耳枕、围嘴、年画、枕头等物件,造型质朴,色彩明丽,寓意深远,集中体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缩影,也是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热爱人民事业的心声再现。
法国面具大师克洛德•罗氏( Claude Roche)戏剧面具展
策展人:夏男
展期:2014年11月22日-2015年1月10日,每周六9:30-16:30(16:00停止入场)
地点:炎黄艺术馆地下一层第三展厅
克洛德•罗氏( Claude Roche)是法国当代著名的面具大师。早年曾在柏林向Cyril Dives学艺,其师傅曾为布莱希特导演的古希腊名剧《波斯人》制作面具。
60年代末,克洛德•罗氏曾在纽约拜师Peter Schumann。1971年在波士顿创立了自己的剧团The Black Wheat Theater,1974年凭借《Guernica》一戏的演出获得波士顿媒体评出的年度最佳戏剧创作奖。1975年回到法国在蒙波利埃市创立了黑麦剧团,此后的十多年间创作了近三十台使用面具表演的戏。包括与法国著名导演、太阳剧社的创始人阿丽安娜•姆努斯基合作,为她执导的戏剧制作面具并任面具表演指导;也曾与法国著名音乐剧导演热洛姆•萨瓦里合作,为《士兵的故事》制作的面具登台意大利米兰 Scala 歌剧院宝殿;1983年,与法国著名作曲家合作创作了大型现代面具歌剧《大千世界一粒沙》,受到法国业界的一致好评。
1985年之后,克洛德•罗氏的面具创作拓展到舞蹈领域,与著名舞蹈家毛里斯•贝嘉尔(Maurice Béjard)合作, 为其现代舞团量身特制面具,之后也为瑞士洛桑芭蕾舞团和波士顿的现代舞团制作面具并担任面具表演指导。1994年以来,克洛德•罗氏在法国南部Alba la Romain古镇建立了自己的面具制作作坊,雕塑、创作、绘制各种面具达数千件。其面具作品常被法国及欧洲的戏剧艺术中心展出,并被多家机构收藏。
此次面具展品为罗氏受邀来访中国时与来自朝阳区各社区的居民共同完成的作品,其中融入了社区居民对面具艺术、戏剧艺术及生活的独特理解。
“我爱北京天安门”图片展
出品: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
策展人:徐伟、边群
时间:2014年11月22日-2015年1月10日,每周六9:30-16:30(16:00停止入场)
地点:炎黄艺术馆地下一层第三展厅
从市民到国民
徐伟(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馆长)
从北京朝阳区的三十多个社区,我们收集了两千余张以天安门为背景的老照片,平凡的事物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一种物品。照片反映了人们的生存状况,从中也看出他们作为一个市民具有的国民本意,可以归入历史范畴和民俗标本的文化考证。
我爱北京天安门,一个人或一群人站在宏大的叙事的正面或反面都是毫无意义的。其实最吸引我们的还是那些稀松平常、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从这些质朴的美学、民族性偏好、实用主义、政治传统和社会体制等基因抽离出来,回归影像之外文化语义。剩下的,就是我们需要厘清做为策展人的立场和身处的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