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展讯

“在路上·2014: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将在关山月美术馆拉开帷幕

2014年08月05日 11:40:25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关山月美术馆本年度的重点当代艺术学术活动:“在路上·2014: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将于2014年12月26日首先在关山月美术馆拉开帷幕,并于2015年相继在重庆、武汉、北京、上海等城市展出。

一、“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

“在路上”是关山月美术馆的一项持续性的当代艺术课题,旨在整理以70后、80后青年艺术家为主体的当代艺术文献,发现并讨论此间浮现出来的当代艺术问题。“在路上”最初几年的规划是以媒介作为分项依据,2013年从油画开始,2014年聚焦新水墨,2015年也许关注新媒体。“在路上”是一项青年的事业,除活动的目标群体是青年艺术家及艺术现象外,参与论坛和活动策划的也主要是青年批评家。在系列活动的出品人、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的带领下,2013年关山月美术馆副馆长颜为昕、《美术》副主编盛葳、关山月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张新英作为召集人,在殷双喜、俞可、杨小彦、李一、尚辉、鲁虹、孙振华等前辈批评家和吴洪亮、朱小钧、刘礼宾、鲁明军等青年批评家的支持下策划了“在路上.2013”系列学术活动。2014年,在颜为昕的召集下,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艺术与财富》主编朱小钧和盛葳、张新英一起加入了策展团队,在王天德、刘庆和、徐累、张羽等资深水墨艺术家;张子康、陆蓉之、高岭、何桂彦、付晓东等30余名批评家的共同支持下,在对160余名被提名艺术家进行走访、观察、研究梳理、文献编辑出版的基础上,遴选出30位青年艺术家进行抽样展览,并结合展览举办以“当代水墨的历史、现场与理论”为主题的学术论坛。此后的每届活动在主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活动的范畴和主题,策展团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路上”是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2013年从深圳出发,2014年,又得到大道艺术基金、中国移动通讯公司深圳分公司等机构的协助和支持,关山月美术馆又联合重庆美术馆、北京中间美术馆等机构在重庆、武汉、北京、上海等地联合展出。

二、关注青年、整理历史:美术馆的文化责任

美术馆作为一个面向公众的开放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在国家和公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注并培养健康的当代艺术生态,推动当代艺术稳健地发展,是历史和时代赋予美术馆的文化责任。30余年来,前卫艺术崇尚自由、挑战既有秩序的天性使当代艺术和体制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美术馆也始终在思考如何有效地介入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并在这一进程中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关山月美术馆秉承关山月先生“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以“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和“当代设计艺术研究”为主要学术定位,在全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是关山月美术馆在原有的学术研究基础上,自2013年度确立的一个持续性的当代艺术课题。旨在从史学梳理的角度出发,从以70后、80后为主要创作力量的领域切入,通过批评家提名、问卷调查、工作室走访、展览和文献编辑出版、专题网站、微信、微博等方式,对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生态观察、研究、展示和文献留存,并对从中反映出来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活动包括前期的批评家提名和文献集编辑出版、为期一个月的抽样提名展和为期一天的青年批评家论坛。

三、历史的视角:从媒介入手整理单一媒介创作时代的文献

“在路上”最初几年的活动计划是以媒介作为主要的分项依据,油画、水墨、版画、新媒体,每年组织一个分项,第五年举行综合的文献展,集中呈现并讨论这四年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学术问题。从媒介入手并非是强调媒介本身,而是鉴于当下中国以单一媒介为表现手段的美术创作还占很大比重,且各媒介领域在当代发展的步调上也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因而呈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譬如版画以跨界为表现的当代诉求、水墨超越媒材和语言的文化象征性、新媒体数字化时代的虚拟性和交互特质等等。因此活动是从以媒介为基本创作语言元素,或在材料、观念上与之相关的创作群体和现象入手,强调的是艺术家所采用的艺术手段作为艺术美学元素所具有的审美性格以及学理上对所采用的艺术手段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其媒介方式是否对其本体有推动意义,在展呈方式上则没有做更多的限定。

随着新的媒介方式的不断涌现,当代艺术创作越来越趋向综合,理论上对于单一媒介的探讨会逐渐失去意义,相反史学上对于单一媒介创作现象的梳理则正当其时,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们更加重视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在操作方式上采取提名-文献出版+遴选-抽样展览相结合的方式,除遴选一定数量的艺术家参加提名展外,更重要的还将编辑出版包括所有被提名艺术家文献在内的文献集,以期为这一阶段的史学研究提供更多感性的文献和可资探讨的话题,也通过相应的收藏工作为当代艺术史的研究保留一份可再现的持续的文本。2013年,我们举办了以青年油画为主体的首届展览。

2014年,我们将关注点聚焦“当代水墨”领域,希望通过对青年水墨艺术生态的观察,在理论上对近年来水墨热中呈现出来的学术问题进行必要的清理。

四、同在路上:美术馆、青年艺术家和青年批评家共同的事业

“在路上”将目标艺术家群体定位在70后和80后这两个已届艺术创作盛期但在史学上尚未得到深入梳理的艺术创作群体。“70、80后”的史学意义不但在于他们是在历史线性发展的意义上区别于50后、60后的一代,更主要在于他们的整体生态形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转折。如果说50后、60后作为亲历者在社会转型整体环境的制约下,尚未能够完全实现艺术的自主,那么70后、80后作为本身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艺术家,相比较而言,体制的制约明显减弱,艺术的自主性大大加强。如果说前辈艺术家完成的是解放思想、复兴文化的历史使命,解决的是什么是西方当代艺术的问题,那么青年艺术家则面临着如何确立当代艺术的主体性,在艺术史上完成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青年艺术群体生态的动态关注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路上”的学术诉求正是建立在对“正在发生”进行动态观察和文献整理的目的之上,同时为了对这样一个既动态又庞杂的对象,保持一种客观全面的审视,我们更多地看重青年批评家的力量,以学术研究和艺术批评推动展览策划。同时代的艺术批评无疑是深化创作和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批评家不但参与青年艺术家的提名、论坛的讨论,更参与整个展览活动的组织策划。因此系列活动必将是“70后”、“80后”青年艺术家和青年批评家群体智慧的显现,能够客观地传达这一群体思想的声音。同时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整个活动也必将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进程中真正发挥记录历史+创造历史的作用。

五、“在路上”=生态观察+学术讨论

“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是整个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论坛,我们将就青年艺术生态及其反映出来的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70后”、“80后”的概念最早出现于诗歌界,继而在整个文学界引起了比较广泛的争论。他们对于“70后”、“80后”写作群体的先锋作用及其转瞬即逝的文化动因以及“70、80代际逻辑”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消解诸问题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同时期的美术界虽然没有出现类似的“70后”、“80后”群体现象,但“70后”、“80后”创作群体在生存状态、知识结构、学术背景以及创作状态各方面与前辈的转折性差异却是不言而喻的,一种体现着他们生活态度、审美理念和学术指向的新艺术生态亦悄然形成。当然新艺术生态之新亦不能否认其对传统,尤其是‘85以来所形成的学术语境及其规则的延续与顺承。那么,新艺术生态呈现着怎样的一种观念和形态?新艺术之新体现在哪里?其在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转折性意义体现在哪里?是我们这一系列学术活动意欲关注和讨论的话题。2013年,我们分整体性论述、亚群体分析、亚现象分析和理论与个案四个版块针对“新艺术的缘起、现场与前瞻”进行了讨论。2014年,新水墨何处求新?其价值内核和底限在哪里?新水墨有哪些新表现?新水墨的理论建构和史学书写等,将成为我们着重探讨的话题。

六、新媒体时代,活动本身也体现数字化的时代特征

在策展和展览运作的理念方面,本次活动更加突出了数字化运营的特点,设计了专门的动态网页(http://onroad.gsyart.com),提名和评审等工作也全部通过网络来完成。此外,二维码、APP数字展厅、微信、微博等都将作为主体活动的重要延伸,进一步扩大整个活动的受众,使更多的观众可以通过更为便捷的方式了解到活动的全部内容。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