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艺术家油画作品展亮相新闻大厦艺术馆
北京商报新闻大厦艺术馆于7月9日举办了《回忆生活——中俄艺术家50年代后期油画即景小品展》,展览展出包括俄罗斯着名风景及肖像画大师康恰连柯在内的7位中俄艺术家的50余件绘画作品。此次展览也开启了北京商报“北京消夏文化生活鉴赏季”。
可能每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接受美术教育的人都怀有一种今生挥之不去的苏派绘画情结,俄罗斯绘画艺术带着它300年发展的历史,也与中国有着半个多世纪的不解之缘。从新中国成立后俄罗斯绘画被无数人效仿和学习,到现在被淹没在众多绘画模式中,苏派绘画已被现在许多人认为保守和老土,和各种观念先行伴随着必要哲学角度解读的作品相比,置身于以图像学为指引创作的纷杂画面相比,可以说,苏派绘画真的落伍了,一个人物的肖像,一片田野风景,一幕静物这些画面的确无法承载太多的观念与思想和激进的艺术野心。但当静下心来感受绘画与生活之间的真实关系时会发现,无论任何时候,这些曾经的俄罗斯油画永远像一片滋养心灵的栖息地一样向我们开放着。
中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西征,于1223年战胜基辅大公、建立蒙古政权的时候。而大规模的文化交流还是始于俄罗斯“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前前后后。如果从那时开始算,中俄文化交流到现在已经走过一个世纪了。除了俄罗斯电影、音乐,文学也在中国留下深刻的时代烙印,俄罗斯的绘画更是奠定了中国油画的整体基调。
但俄罗斯绘画艺术的发展也经历着高峰和低谷,从多世纪以来备受关注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到后来单纯为政治服务的僵化教条,伴随着两国关系的微妙变化,中俄艺术在各种历史条件的时间差中似乎一直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同步。而随着中国艺术本土意识的觉醒,许多人会发现中国传统艺术与俄罗斯绘画在对于“表现性”上(非景象的再现)有着或多或少的一致,这也是基于自身反思对俄罗斯艺术的重新认识。而随着国内艺术市场的发展形成,俄罗斯绘画再次以一个新的角色进入收藏者的视野,没有了之前的顶礼膜拜,好的艺术总能穿越时空傲放枝头。
俄罗斯油画起源于公元18世纪的彼德大帝时期,它兼有东西方的文化色彩,鲜明的现实主义绘画理念,深沉、厚重,有浓浓的理想主义情怀。19世纪下半叶,批判现实主义思潮成为文艺思潮主流,诸如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巡回展览画派”,创造了俄罗斯绘画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这一画派面向现实,表现生活与人的思想情感,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深刻俄罗斯思想和富有浓郁俄罗斯韵味的油画作品。
中国与俄罗斯艺术结缘于新中国成立后,与前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后向前苏联进行包括文化艺术的全面学习。前苏联政府派画家来华讲学和办油画训练班,作为第一个委派到我国进行教学工作的专家,马克西莫夫1955年来到中国,出任中央美院顾问。此后,马克西莫夫在中央美院执教油画训练班,在中国美术史上影响深远的“马训班”就此开始。马克西莫夫担任导师的两年时间内,参加学习的约20余人,都是各地美术院校及一些专业美术单位从事油画创作和教学的优秀青年,其中中央美术学院首任绘画系主任、兼油画系主任冯法祀先生不拘年龄与地位的差异坚持参加“马训班”,也成为他后期艺术人生中一段重要经历,正是这段经历成就了他在中国美术的鸿篇巨制《刘胡兰就义》。
在前苏联专家来华教学的同时我国政府也派出了一批青年学生赴前苏联留学,这里不得不提世界着名的四大美术学院之一,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巴黎美术学院、英国伦敦皇家美术学院齐名的俄罗斯最高艺术学府——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该学院建于1757年,位于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美丽的涅瓦河畔,以油画专业在世界美术界占据不败之地。
作为众多出自列宾美术学院的艺术大师之一,着名美术教育家康恰连柯是俄罗斯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名字。康恰连柯于1953-1962年在列宾美术学院进行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学习,师从约干松教授,也是中国着名画家李天祥的同班同学。在列宾美术学院求学期间,他利用了三年完成了描绘矿工生活的力作《换班之后》,被选入全苏美展,从此他以“矿工的歌手”誉满全苏艺术界。和马克西莫夫一样,康恰连柯也曾来南京艺术学院和山东曲阜大学传授油画技艺,在中国留下了不少好的优秀作品。
日前正在新闻大厦艺术馆举办的《回忆生活——中俄艺术家50年代后期油画即景小品展》展出了包括康恰连柯在内的7位中俄艺术家的50余件作品。有别于俄罗斯绘画标志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艺创作,此次展出的多数作品呈现出了一种从古典架上油画向印象派的过渡。风格清新高雅,刻划细腻精湛,既富有民族传统底蕴,又洋溢着时代气息。无论是意境深幽的自然景色、形态逼真的景物描绘,还是朴素真切的人物肖像,都使我们从中感受到俄罗斯精湛的绘画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