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展讯

“转折”三十年代法国美展亮相中华艺术宫

2013年12月26日 10:08:54  来源:大公网

由中华艺术宫和法国布洛涅─比扬古市三十年代美术馆共同主办的“转折─20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美术─布洛涅─比扬古三十年代美术馆珍藏”现正举行。作为中华艺术宫开馆一周年系列展览之一,获得了法国布洛涅─比扬古市政府的支持。法方首次借出了质与量皆优的一百零三件绘画、雕塑和摄影等馆藏精品。贺中华艺术宫一周年中华艺术宫此次特别辟出三十三米层四个展厅呈现展览。根据主题,展览分为“传承与创新”、“时代新观”、“娱乐、旅游与中法艺术交汇”和“保罗.朗多夫斯基(Paul Landowski)”四个章节,再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艺术蓬勃发展之时法国丰富多变的艺术现象。

可以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法国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年代。前卫主义的艺术实验(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等)纷纷登场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破坏,导致了艺术界对一些艺术实验的质疑,并引发了经过混乱后重新找回某种秩序的需求,由此产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新古典主义的趋向,这一“回归秩序”的趋向与传统以及与现代的关系的批判性反思对艺术的发展有特别的益处,通过反思可以掌握作品的艺术创作趋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对于艺术的当代解读也是深有启发性。那也是一个追求推陈出新的年代。对于工业和城市发展的追求,科学技术及其实际应用的飞速发展、工业化对功能性的追求、历史动荡(战争、经济危机)、一战之后的“疯狂年代”和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的流行,这些历史、社会和经济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萌发了新的概念。也是在这个年代,休闲和旅游的趋于大众化改变了艺术家进行时代再现的视角,这一时期还促进了中国和西方之间的艺术碰撞和交流。一战之后,众多中国艺术家赴法国学习,师从法国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的作品被法国三十年代美术馆收藏,也将在此展呈现,如吴冠中的老师让.苏弗尔皮(Jean Souverbie)和让.杜巴斯(Jean Dupas)、滑田友的老师亨利.布夏(Henri Bouchard)等。

这些中国艺术家学成归国后探索“中西融合”的艺术实践,推广西方美术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孙中山雕像原件亮相在展览现场,一组尺寸不一,神态各异的孙中山雕像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这组孙文雕像出自法国雕塑家保罗.朗多夫斯基(Paul Landowski)之手,他也是南京中山陵孙中山坐像的作者。保罗.朗多夫斯基在世界雕塑界的成就使其成为这一领域的大师,也是布洛涅─比扬古艺术生活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他的成就和纪念性建筑专案彰显了法国和世界的艺术创造性。主办方介绍,一九二八年中山陵修建时,就属意当时国际知名的艺术家保罗.朗多夫斯基为孙中山先生塑像,为此,孙中山之子孙科更是亲自拜访艺术家,提供了相关图片和电影。而这次展出的雕塑正是原始石膏像模型,首次在中国与观众见面。除了一大一小两尊孙中山坐像外,还有一组以孙中山生平事迹为主题创作的浮雕作品。展现法国艺术发展脉络中华艺术宫馆长施大畏表示,本次展览也是继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法国印象派艺术、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艺术先后在上海成功展出之后,继续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呈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法国艺术的多样风貌。

多角度地展现和梳理当时作为世界艺术中心的法国的艺术状态,反映现代艺术发展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经济变革背景下发生的转折与变化。施大畏续说,近现代的法国艺术为世界艺术史谱写了璀璨的篇章,也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之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海,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源地,对于法国艺术的热情亦源于这份特殊的艺术史话。一九七八年“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二○○四年“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以及去年“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展览在上海亮相时均反应热烈,印证了上海观众对于法国艺术的喜爱。

今次,为庆贺中华艺术宫开馆一周年,中华艺术宫再度与法国美术馆携手合作,希望观众在欣赏展览之时能体味作品所蕴含的创作价值,思考其中折射的艺术理念,并感知法国艺术给中国现代艺术发展注入的变革之源。“转折─20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美术─布洛涅─比扬古三十年代美术馆珍藏”展览正在中华艺术宫33米层举行至明年三月十六日。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