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绘画精品展亮相上海
1956年去世的斯特林·克拉克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珍藏,如今,这笔珍藏来到了上海。9月19日到12月1日,《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展》在上海博物馆举办,共展出73幅绘画艺术品,其中包括22件雷诺阿,7件莫奈,其他还有马奈、毕沙罗、西斯莱等印象派代表人物作品。这也是克拉克博物馆世界巡展中,来到中国的唯一一站。
美国克拉克博物馆的收藏比较集中,大多数集中在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初的欧洲艺术,跨度500年的绘画作品,此外还有6000件照片,700件欧洲银器、瓷器等工艺品。其拥有者,斯特林·克拉克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高帅富”:爱好探险,喜欢育马,毕业于耶鲁土木系的高才生,一个显赫的家族出身。他年轻时就从克拉克家族继承了一大笔可观的遗产——父辈是美国胜家公司(19世纪世界缝纫机制造巨头)的创始人,挣钱对斯特林来说,已经不是件紧要的事,如何体面地花钱,才是最重要的。斯特林年轻时,就参了军。从上海博物馆四楼展厅独辟出的“斯特林·克拉克在中国:1908-1909”中可知,斯特林作为一支科学考察队的发起者,曾在1908年至1909年间带领他的队员穿越中国大西北,对中国黄土高坡的地理、气象、生物和民族志等多个学科进行考察。
与斯坦因、伯西等20世纪来中国探险的外国考察队不同,克拉克自始至终是以严谨的态度深入黄土高原腹地进行考察,非但没有从中国带走任何出土文物,还对当地村民进行不遗余力的医疗救助。相比斯坦因等人因引发文物所有权问题的争议而备受大众瞩目,克拉克考察队纯粹的动机和公益的性质反而使其成为了世人关注焦点之外的一场默默无闻的旅程,这甚至在百年后为其来中国举办其巡回展提供了方便。而当斯特林·克拉克开始把购买艺术品认真当回事的时候,他已经三十五岁了。他从纽约迁居巴黎,逃离家族纷扰,最初只是为了装饰巴黎宅邸里那空旷的墙面,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他的购藏路线从1912年开始从古典艺术逐渐过渡到后来的印象派、现代艺术。
“这次展览的很多作品,都与克拉克生平有着明显的联系,比如杰罗姆的《弄蛇者》,这幅画曾从家族流失过,从小斯特林就看着它长大,它挂在克拉克母亲纽约寓所的会客厅中,后来1942年克拉克又把它重新买了回来。” 现任克拉克博物馆副馆长托马斯·拉夫曼介绍说。与当时纽约的其他显贵把购买艺术品当做潮流和标签的富人不同,克拉克坚持“只买所爱”, 而且,他并不愿意在拍卖商利用市场趋势进行购买,他通常通过巴黎和纽约的两家艺术经纪商,低调地搜刮他中意的艺术品。
虽然在动乱年代,克拉克夫妇的藏画在纽约和巴黎之间频繁转移,但克拉克夫妇却很少把他们借出参展,只有在诺德勒画廊(与克拉克长期合作)等关系密切的交易商的强烈鼓动下,才肯出借。即使出借,也要求不公开自己的姓名,而是以“无名氏”来标记藏品所有人。这种低调做派,与同时代的美国人巴诺(印象派大收藏家)、邓肯·菲利普,甚至他的弟弟斯蒂芬·克拉克都迥然有异。其弟弟斯蒂芬·克拉克在斯特林中国冒险时分配父辈遗产,一度以为这位酷爱冒险的军人,对艺术品不会有任何好奇。于是,兄弟们把本应该先由斯特林挑选艺术遗产的事儿给遗忘了。斯蒂芬·克拉克,有一幅梵高的作品《夜间咖啡馆》,不过后来捐给了耶鲁大学。
雷诺阿的收藏,是克拉克的“代表作品”,此次展览的22幅雷诺阿作品,占了克拉克总共38幅雷诺阿收藏的一半以上,1930年代,当时印象派在美国已经打开市场,而接踵而至的金融危机,也让克拉克遇到了难得的购藏良机,几乎雷诺阿现在遍布于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作品,当时都在市场上。但克拉克倾向于雷诺阿1870-1880年代的作品,特别是年轻女子像,偶尔也涉足静物和风景画。对于当时盛行收藏雷诺阿晚年的作品,克拉克不以为然,他甚至嘲笑雷诺阿晚年的作品是“香肠红”。或许,克拉克兄弟间的罅隙,导致了克拉克一直奉行的低调最终演变。克拉克夫人是巴黎的一名演员,他们的结合也导致了克拉克兄弟间的激烈争吵,他的弟弟坚持不让克拉克夫人获得来自胜家公司的任何福利和股份。斯特林一度害怕在其去世后,他的遗产就被弟弟所拥有,早早就立下遗嘱。这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不愿意暴露在聚光灯下的克拉克,到了晚年,却创立了一家与公众分享其艺术的的博物馆机构。这家博物馆在今天看来,仍是成功的,它是世界上少数兼具艺术博物馆与视觉艺术教研中心双重身份的机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