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少年”瑃燕&朱兴国双人展
2013年8月18日下午14时,筑中艺术空间将迎来“爱如少年——瑃燕&朱兴国双人展”。本次画展由莉敏策划,美术批评家、中央美院博士何桂彦担任学术主持,展览截止至9月8日。
在经历19世纪初摄影术的冲击后,文艺复兴时代以来建构的视觉——再现传统便彻底失去了合法性;伴随着20世纪中期“图像时代”的到来,西方现代主义意义上的“形式自律”与“媒介革命”也逐渐式微,立足于这样的艺术史上下文中,当代绘画自身的观念也在悄然地发生转变。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艺术界就有人预言“绘画的死亡”、“艺术的终结”。当然,阿瑟·丹托所说的“艺术的终结”,并不是说绘画就不能向前发展,而是特指现代主义绘画失去了活力。如此一来,面对当代艺术与图像时代的双重语境,尤其是对于更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来说,“绘画何为”自然会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瑃燕、朱兴国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艺术家是如何思考绘画,以及如何回应图像时代语境中绘画的既有问题的。
朱兴国是出生于八十年代、接受过系统艺术教育的年轻人。在朱兴国的作品中,有绝大部分作品描绘的是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的存在状态,他/她们或忧郁、或迷惘,尽管作品中没有对外部生存环境做过多的交代,但仍然可以感受到画面中传递出的一种不可名状的伤害。形式的简化、对绘画语言的不断探索、“试错”,以及那些涂抹、修改的痕迹,最终都为了赋予作品一种“拙”的气息。在朱兴国的作品中,“拙”和“涩”是具有明确的审美取向的。它意味着艺术家对当下流行的、艳俗的、唯美的绘画趣味的拒绝,也是艺术家在绘画的过程中的一种修炼,与内心不断对话的结果,同时,就语言本身来说,也是希望形成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绘画意味。如果针对画面的情绪表达而言,“拙”和“涩”还具有另一种精神品格,这种品格源于艺术家对青年人内心世界的捕捉与刻画。
瑃燕平日里静静的,眼神怯怯的,说话弱弱的,画却尖锐。她画面中那一片优雅温暖的海面下隐匿着的孤独潮汐,会悄悄潜入你的心灵。她总喜欢把画面布置的满满的,以高度控制的色调、造型,丰富的意象以及浓稠的笔触,制造一片童话般的海岸来驱散现实世界的嘈杂。可是,画面越是热闹,越是能感受到孤独的深刻。画面因而变得充满力量,直指人心。在近期的作品中,瑃燕的绘画有了质的蜕变。从创作路径上看,这主要得益于艺术家内在创作观念的延伸。首先是艺术家主动在艺术史中寻求滋养,探寻绘画新的可能性。其次,力图赋予画面一种相对独特的视觉结构。在创作中,艺术家并不着重三维空间中的视觉再现,相反,更强调画面自身的视觉逻辑,以及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这批作品重描述而轻“再现”,强调画面的时间性,同时淡化空间处理。第三,艺术家在人物与环境的表达中,避免对细节进行过多的描绘,追求形式的简化与纯粹,使其尽可能融入画面的形式结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