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迎来巴塞尔艺术展:拒当文化沙漠
香港——2008年以前,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毫无艺术展可言。但是今年,曾被嘲笑为文化沙漠的香港,抓住了这个地区很多城市觊觎的良机,成了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在亚洲唯一分站的所在地。
周四向公众开放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吸引了众多来自西方的收藏家和画廊要人,他们被吸引到这里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这里蓬勃发展的市场。本次艺术展具有双赢的效果:一方面可以把有钱的收藏家们吸引到香港来,另一方面还能让当地的艺术家、画廊和这个城市本身获得国际信誉和宣传机会。
香港用四天的时间,举办各种开幕式、派对和午餐会欢迎这位新客人,不过私下里仍为自己最终登上国际舞台而感到有些激动,同时也担心这项最初名为香港艺术展(ART HK)的活动将失去其鲜明的亚洲风格。巴塞尔艺术展已经取代了香港艺术展(ART HK),后者始于2008年,起初是地方性的展览,有大约100家画廊参加,这个数字很快就翻了一番,反映出香港的艺术市场正在快速发展(香港计划投资上百亿港币在西九龙开发出一个文化区)。
“你能感觉到即将到来的变化,人们对此有很高的期望,”当地一家画廊的老板文惠贤(Nicole Schoeni)说,“巴塞尔艺术展是个非常有威望的专业艺术展,有着广博的知识。我们能向它学习,从中受益。”
但是她补充说,“谁知道它这周的表现会是怎样的呢?”
为了缓解人们的顾虑,巴塞尔艺术展仍由香港艺术展一直以来的总监马格努斯·伦弗鲁(Magnus Renfrew)担任总监。他煞费苦心地尽量保证参展的西方画廊和亚洲画廊大约各占一半。为了配合当地文化,巴塞尔艺术展还放弃了最初打算在2月份开幕的计划,因为那样会与春节冲突。
不过,巴塞尔艺术展的影响力还是显而易见的。
本周第一项艺术活动在亚洲协会香港总部举行,该总部是去年开设的。周一晚上,热带风暴冲刷着这个价值5000万美元、由19世纪英国军队驻地改造而来的建筑物,室内约200名受邀者与重要交易商和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等艺术家们进行交流。在其中一张桌子边,一群佩戴着精致珠宝的韩国女人一边盘算着要和哪些交易商会面,一边为不能同时参加上周结束的纽约Frieze艺术展和这个处于上升态势的新展览(至少这个离家近)而感到惋惜。
伦弗鲁说,这个展览有iPhone应用,还有一个“类似电话簿”的目录。“展览的质量真的提升了。场地也改善了很多。我们有一个很大的贵宾休息室,在那里可以看到海湾的景色。观众的期待更高了,美国和亚洲收藏者的兴趣也在增加。”
当地的画廊为本周准备了最好的展览、装置和开幕活动。但是本展览从600多家申请者中挑出的245家画廊中,只有26家在香港有固定的展览,很多画廊是最近引进来的,比如白立方(White Cube)、高古轩(Gagosian)、本·布朗(Ben Brown)和莱曼·莫平(Lehmann Maupin)。
甚至连几个当地支持者也承认香港画廊缺乏集中,反映了当地艺术市场的薄弱。在曾经的香港艺术展的活动中,最重要的位置都留给了西方的画廊,大多数来自伦敦,他们展示的是像达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这样的着名艺术家作品。
“他们努力把亚洲画廊包含进来,但是当然必须选对画廊,”林明珠(Pearl Lam)说。她是一个染着淡紫色头发的古怪交易商,去年她把自己香港新画廊的开幕时间安排在2012香港艺术展期间,引起了轰动。“我们需要做的是提高自己的水平,让我们的画廊能与西方的相媲美。不是说巴塞尔艺术展来这里了,就万事大吉了。”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周二莱姆女士和伦敦国家肖像艺术馆(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的保罗·穆尔豪斯(Paul Moorhouse)共同为收藏家们举办了一个午餐会。后者正在策划抽象画家朱金石在香港的首次个展,这场个展本周在莱姆女士的画廊开幕。
另一个问题是缺乏经验。尽管香港现在大约有100家画廊,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艺术市场刚开始繁荣的时候,这里只有几家画廊。
文惠贤是从她的父亲文少励(Manfred Schoeni)手里接管画廊的。她是其中一个看到这些变化的人。“爸爸20年前开始经营的时候,香港只有几家画廊,”她说,“直到2004年拍卖公司才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从那时起艺术市场和画廊才开始繁荣起来。”
但是即使到现在,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了解还很有限。文惠贤提到了香港艺术家洪强,她计划在巴塞尔艺术展期间举办洪强的互动个展。
“他引起了国际批评家们的注意,香港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他的一些作品,但是他在商业层面没有获得太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她说,“他将教参与者中国汉字,并邀请他们创造自己的汉字,这些汉字将被制作成动画和数字形式,用于他的下一个作品。”
很多画廊老板并不担心。代理本地艺术家的嘉图画廊(Grotto Fine Art)的负责人欧阳宪(Henry Au-yeung)这样看待巴塞尔艺术展:“他们变得更包容,愿意展示香港的艺术,而不只是把香港用作一个销售平台,这样做很正确。”
“如果你去参观纽约的一个艺术展,”他补充说,“那里会有很多纽约的画廊参加。伦敦也是一样。所以我很希望将来香港也能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