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展讯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亮相深圳

2013年05月16日 09:27:32  来源:新浪收藏

展览主题:艺术与社会进程——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

策展人:杜曦云

主办:深圳圈子艺术中心

开幕:2013年5月13日下午3:00

时间:2013年5月13日-6月13日

地点:深圳市宝安区圈子艺术中心

参展艺术家:

社会结构:方力钧、王广义、张濒、张念、钟飚、毛同强、庞茂琨、李明、印定才、王卿、赵邦

底层生存:罗中立、徐唯辛、王劲松、何晋渭、厉槟源

自我审视:毛旭辉、郭伟、李博、幸鑫、刘成瑞(刮子)、王思顺、王朝刚

事件互动:金锋、李消非、黄奎、赵赵、乌托邦小组(邓大非+何海)、细胞小组(董勋+廖文超)、舒昊

时间空间:汪建伟、张洹、何工、张杰、曹钟伟、梁半

艺术内外:徐冰、邱志杰、没顶公司、叶永青、原弓、卯丁、李勇政、无关小组

人生存在具体的现实境况中,以追求生存和幸福为出发点,在遭遇现实时不断的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从个体的亲身体验出发,发现问题→怎么办→具体的行动→实际效果→发现新的问题……这个过程构成了个体生命的历程和内容,也形成了人类的现实境况。艺术家/艺术作品,是人/行为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生存在现实中的人,对他的生存体验、思考的一种特定的表达方式。人类的思维方式不愿接受杂乱无章的东西,要把它整理得井井有条,于是,在学科、领域、系统的划分中,把某一类人的某种表达、实践方式定义为“艺术”。随着社会现实的流动变化,“艺术家”和“艺术”的定义,随着具体的现实情境而不断变动。

“当代艺术”作为一个概念,是不断生长、流动的,很难准确界定它。但强烈的时间意识,以及和社会的紧密关系,是它的明显特征。在国际范围内,以研究艺术自身形式规律为主的现代主义艺术,在1960、70年代完成任务,引发了艺术的终结和解放——生活就是艺术、一切都是艺术。此后,艺术不断向曾经不是艺术的领域拓展、渗透,泛化为“视觉文化”,其影响力逐渐向更多的社会文化领域中渗透。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下,视觉生产越来越方便、表达交流越来越自由,“当代艺术”的范围和可能性被更加迅速的扩张。

生存在中国本土的个体,欲望、诉求、体验、思考等都被中国当下的现实境况塑造、制约着。同时,这些个体的欲望、诉求、体验、思考等,也在生产、塑造、制约着中国当下的现实境况。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中,现实境况和个体都在流动、变化着,无限丰富复杂。以1979年的“星星美展”为明显标志的中国当代艺术(以前称为“新潮美术”或“前卫艺术”),以个体意识的觉醒为背景,以追求人性解放、个体自由为目的。在这种目的的驱动下,反抗压抑它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文化意识,成为当代艺术的明显表现。30多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在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越来越丰富、多元,它的参与人数和综合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当代艺术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艺术家是主体之一,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敏感”、“自由”、“创造”是当代艺术的品质所在,艺术家在这些方面是很突出的。他们首先是作品的创造者,以具体的作品和社会互动。很多艺术家又具有多重能力和身份,在艺术系统内部和外部,依然有产生实效的其他行动,比如介入写作、策展、教育、社区规划,以及跨界合作等。当然,他们也可能遭遇到自身的很多阻碍,以及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那么,他们在社会进程中的角色和效果是什么?他们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有哪些方面的可能性?

中国当代艺术是复杂、多元的,而且在不断的生长、流动,如同中国的社会进程般,充满了不确定性。本次展览集中于“当代艺术与社会进程”这个角度,选择部分艺术家。为了呈现他们的行动轨迹,以及讨论其中的问题,本次展览采取文献展示的方式。根据艺术家的艺术方向,划分为6条线索:社会结构、底层经验、自我审视、事件互动、时间空间、艺术内外。当然,这样的划分只能是粗略和暂时的,因为当代艺术本身与好奇、冒险等有着复杂的联系,艺术家所关注的问题又往往是动态的,在丰富的方向和领域间流动、蔓延、交织,触发出更多的未知。

社会结构:方力钧、王广义、张濒、张念、钟飚、毛同强、庞茂琨、李明、印定才、王卿、赵邦

中国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东亚大国,因为地理环境的天然封闭和历史文化原因,基本的文化、制度从秦代以来基本定型。数千年间,王朝不断更迭,但社会结构基本不变。当遭遇到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渗透后,文化、制度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在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社会结构在更加迅速的流动变化着,令人难以把握。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需要当代中国人迅速的调整自己,否则就难以适应。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年龄、身份、性别的艺术家,以不同的生存经验和知识储备为出发点,对当代社会结构进行个人的总结、归纳。

底层经验:罗中立、徐唯辛、王劲松、何晋渭、厉槟源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把民众被积压的生产力和创造性释放了出来,让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果。但在经济成果的分配方面,所处位置的不同,导致不同的生存处境和立场、态度。当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时,底层的范围在越来越扩展,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和复杂。面对真实的生存处境,有人积极面对,有人消极逃避。随着底层范围的扩展,很多艺术家正视自己的生存状况,或关注他人的困境,以底层为切入点来发现全社会范围内的问题,由反思底层人的生存处境,扩展至反思当代人的普遍生存处境。

自我审视:毛旭辉、郭伟、李博、幸鑫、刘成瑞(刮子)、王思顺、王朝刚

相对于无限丰富复杂的世界,人充满了各种具体的局限。但“存在即被感知”,对个体而言,没有了自己活生生的感知,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无从谈起。从这个角度看,个体即世界。人的所有问题,最终落实到非常具体的个体身上——此时、此地、此人,这是最真切的。个体的自我审视,是对自己的欲望、诉求的探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更清醒的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了解自己的快乐和痛苦,确认或改变自己,并通过了解自己来了解别人,进而了解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具体的社会、世界的关系等。

事件互动:金锋、李消非、黄奎、赵赵、乌托邦小组(邓大非+何海)、细胞小组(董勋+廖文超)、舒昊

艺术家身处的社会背景和生产方式,在快速的变化中。传媒和交通的发达,让传播信息和进入现场都越来越方便,不断激发个体的社会参与意识,与社会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和深入。敏感的艺术家,把创造精神从“艺术内部”转向社会现场,和具体的社会事件发生互动。在有意和无意中,他们的身份滑动于艺术家和普通人之间,通过灵活的方式,模糊艺术和普通事件之间的关系。在混沌、暧昧中,继续推动和转化具体的社会事件,产生出独特的文化政治效应。

时间空间:汪建伟、张洹、何工、张杰、曹钟伟、梁半

此时此地的生存处境,既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影响着尚未发生的未来。客观和主观、感觉和思考、现实和理想,是人时常穿梭的“空间”。生命的过程,就是在遭遇这些既彼此关联又充满差异的时间、空间,并产生丰富的感悟。当回归历史、对比其它地域时,能更清晰的意识到中国当下社会的状况和问题。

艺术内外:徐冰、邱志杰、徐震、叶永青、原弓、卯丁、李勇政、无关小组

人在社会中具有特定的身份、职业,但生命本身是自由的、无法规定的。艺术家首先是人,艺术作品首先是人的行为方式。“问题”才是本体,敏感、自由和创造性才是艺术的品质所在,“艺术家”的身份和“艺术作品”的方式,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当把“艺术”从流动变化的社会母体中剥离出来时,很容易画地为牢,逐渐僵化、教条,走向自由的反面。很多“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同时,不给自己设置障碍,以灵活的方式积极介入很多领域,拥有多重身份,在原有的“艺术”之外摸索新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的边界被扩展,“艺术”的定义被改写,其它领域也被影响而渐变。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