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森堡博物馆展出马克·夏加尔作品
夏加尔于1985年去世,享年近百岁,跨越了20世纪的大半个历史,经历过一次大革命、两场战争和流亡生活,曾和当时的大多数先锋派艺术家并肩作战。他的作品处处体现着他的个人经历、有关他所熟知的人们的记忆、他的旅行和他的祖国。
20世纪的艺术大多抵制批判和叙事主题的创作。正因为夏加尔不墨守现代主义思想的约定俗成(或甚至教义),而是从中汲取养分,他才能够成为以象征主义的创作绘画佐证他身处的时代。他的绘画借鉴了先锋派运动的一些形式(立体主义、至上主义及超现实主义),有时他的创作似乎已经很接近这些艺术流派的了,但最终夏加尔还是保持了自己创作的独特性。经历过战争与和平洗礼的夏加尔,作品中交织着各种场景、情境及艺术家内心的感受,这让他的作品充满着复杂性,因此,夏加尔的作品不能被归为某个特定的流派。通过对夏加尔个人经历梳理,夏加尔的创作主题也主要体现在他的家乡维特伯斯克、他童年经历的犹太人传统、圣经故事(包括耶稣受难)、婚姻及家庭生活,且每个主题都以他个人的维度进行丰富和扩充:展览将夏加尔的艺术创作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为开端,试图展现夏加尔生活和工作的四个关键时期。
战时俄国
在巴黎生活三年后,夏加尔回到维特伯斯克,和他的爱妻贝拉一起生活。两人于1915年完婚。战争的爆发让他淬不及防。虽然他远离前线,但他仍然记录了战争的残酷现实:军队转移、受伤的战士、被赶出村庄的犹太人。 同一时期,夏加尔还描绘了让他感到绝望的童年生活环境以及一系列贝拉带给自己的感动瞬间。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生活
1922年,夏加尔最终离开了俄国。在柏林生活一段时间后,他回到巴黎。在那里,他不得不再次拿起画笔,重新树立绘画声望。应出版商安布兹•沃拉尔的要求,他为大量的图书绘制插图,包括他幼时就非常熟悉的圣经,他后来表示,“我不仅阅读圣经,甚至就连做梦都恩给你梦到它。”除风景画、肖像画和马戏表演之外,他还画了杂交生物、半人半兽的怪物。这些都是夏加尔动物寓言集的完美插图。此外,他还创作了很多有关夫妻的画作,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他对生活的热爱。
在美国的流亡生活
1937年,纳粹当局收缴了德国公共馆藏的夏加尔作品,其中他的三幅作品在慕尼黑举行的颓废艺术展中展出。政治事件迫使夏加尔离开法国,与贝拉和艾达一起移居纽约。在纽约,他遇到一同流亡的其他几位犹太艺术家和诗人。虽然远离战争中心,夏加尔十分清楚欧洲和他的家乡所遭受的蹂躏和暴行。战争、迫害、难民、燃烧的村庄充斥在他的画作中,配以阴沉的色调。他把耶稣受难的主题作为象征人类痛苦的通用符号。在此期间,他的画作尤其充满创造力且依旧表现出他回归故土的无限渴望。
战后岁月,回归法国
1949年,夏加尔再次回到法国,最初住在奥热瓦尔,随后定居旺斯。他抛开过去,创作了一批重要作品,如巴黎纪念碑壁画系列。他还研究了其他一些技法,如彩色玻璃画、雕塑、制陶术、马赛克,各种雕刻技巧。他的用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从这个时期起,他的画作散发着惊人的光亮和极具表现力的色调。广义上的战争与和平辩证关系成为夏加尔作品重点表现的方面。通过探究他人生中的关键经历,我们能够理解他对人类境遇的看法与他真诚、敏感的绘画技巧之间的联系。他的绘画技巧即使在他过世三十年后仍然彰显着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