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开展
展期:2013年2月1日至5月9日
展厅:中国国家博物馆南区一层2号、3号展厅
票价:20元
展览简介
本次展出的展品在时段上涵盖了整个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上可追溯至公元前三千年左右,下至20世纪。这些层次丰富的展品按主题被分为七个章节,分别为:“理想化的自然”、“人与自然”、“自然生灵”、“花卉与花园”、“镜头中的自然”、“大地与天空”和“水的世界”。每个章节内部按时间顺序排列,以不同主题展现人类自古以来对于大自然的感触与思索。“理想化的自然”章节分为“田园牧歌”与“自然的人格化”两部分,呈现了艺术家受理想信念或文学典故启发描绘而成的自然景象。艺术家将古典黄金时代的想象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展现出理想的自然图景。有时,艺术家将自然的某些形态拟人化,并以人物形象展示出来。例如,艺术巨匠伦勃朗(荷兰,1606–1669)在其1654年的代表作《芙萝拉》中,以其深爱的逝去的妻子撒丝基亚为原型,描绘了这位主管春天、花卉和爱情的女神的形象。
在“人与自然”章节,自然则充当了人们生活、劳作的背景,成为人类的故事的舞台。圣人、英雄与凡人都活动于同一舞台之上,农夫、渔民和牧人共同改造着自然的面貌。一件以谷物为题材的古埃及石雕作品(约公元前1349-1336年)生动地展示了人类的农耕劳作和生活情态。一件中世纪的挂毯(1500–1530)织出了牧羊人之间多姿多彩的爱情故事。高更(法国,1848-1903)的作品《沐浴中的塔希提妇女》和雷诺阿(法国,1841-1919)的油画《海滩上的人》创作于同一年,反映了不同文化与社会背景下女性迥异的生活状态,两相对照,别有趣味。
第三篇章“自然生灵”中展出的是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品类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本展所覆盖的所有历史阶段和地理区域:既有来自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青铜牛头作品(约公元前2600-2350年),也有二十世纪的质地光滑的北极熊大理石雕塑。这些动物作品充分体现了人类与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西方被誉为“百兽之王”的狮子形象频频出现在本展的多件作品中,鸟类也作为一个小专题,有特别的展现。花园可谓通过人类双手塑造过的自然。在“花卉与花园”这一篇章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画家们赞颂自然,并与自然同在的美好意愿。展品中既包括古代埃及与土耳其地区的花卉图案作品,也包括现代艺术家的作品,如路易斯·康福特·蒂凡尼(美国,1848–1933)设计的两只风格迥异的玻璃花瓶。它们都充分体现了艺术家如何从鲜花中获得灵感,并通过创造性处理将花朵进行艺术变形。艺术的形象在创作过程中被内化,以更概括的形式呈现出来。
“镜头中的自然”与本展的其他篇章有所不同,展出的是艺术家借助摄影镜头记录的自然景象。本部分展品的媒介虽然单纯,却涵盖了本展出现的所有主题,包括山川、花卉、动物与植物。本部分的最后一幅作品——即山本博斯(日本,1948— )在1993年创作的一幅杰作,描绘了最简洁、基本的自然形象:即一条将海天分隔开来的天际线,别无其它,可谓本部分绝妙的收束。第六篇章“大地与天空”则集中表现自然景观,尤其是树木、山脉和天空的形象。这里展出了各种风格迥异的自然景观的意境——有的波澜壮阔,有的幽深宁静。这一篇章收录了康斯坦布尔、霍普等人的名作,不过最令人瞩目的也许要数文森特•凡•高(荷兰,1853–1890)创作的《柏树》(1889);这幅作品描绘了普罗旺斯的一棵柏树,画面色彩浓烈,充斥着驿动不安的激情。在凡•高看来,这种树“线条和比例与埃及的方尖碑一样优美动人”。本展最后一个篇章“水的世界”聚焦于海景、瀑布、河流和其他水体景观,同时也展现了水生环境中各种鱼类和其它动物的形象。其中一件作品表现的是一只八爪环绕水罐的章鱼,这件作品大约制成于公元前1200,属迈锡尼文化。约瑟夫·马罗德·威廉·透纳(英国,1775–1851)的杰作《威尼斯大运河》着重描绘了微茫的水面和清朗的天空,对光线的捕捉与呈现极尽其妙。
本次以“道法自然”为题的艺术展包含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17个专业部门中的12个部门里精选的作品。鉴于本展的目的之一在于向中国观众展示他们相对陌生的艺术传统和作品,因此这些展品都属于传统西方艺术藏品。“道法自然”展览的策展人为彼得·巴奈特先生,他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世纪艺术部和修道院分馆的主任。巴奈特先生撰写了本展览画册的综述,讲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成立的故事和发展史,并诠释本展所覆盖的各展览主题。助理研究员温蒂·斯坦对本展的组织工作也有所贡献。展品的简介文字则分别由博物馆的40位策展人和学者负责撰写。本次展览的中文版展品图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负责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