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乐民书画展开幕 北京画院首次为学者举办个展
“把一切麻烦之事都摆在理性的天平上,忍耐、坚持、抗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着名学者陈乐民用已经无力的右手在纸上写了这样几行字。2011年8月3日,“一脉文心——陈乐民的书画世界”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式开幕,这是该院首次为一名学者而不是艺术家举办的大型个人书画展。现场展示的陈乐民生前所写的一些人生体悟,被很多参观者抄写品读。
陈乐民1930年1月28日生于北京,自幼学书画诗文,国学功底深厚;青年时期先后就读于燕京、中法、清华、北大等着名学府,专修西方文化,英语、法语俱佳,对欧洲哲学与历史有特殊造诣。他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欧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所所长。晚年后专注于欧洲学研究,出版有《欧洲文明十五讲》、《欧洲文明的进程》等着作,被欧洲人称为中国的“欧洲学家”。虽然身为研究西方文化的现代学者,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人气息和精神追求一直是陈乐民所坚持的。据介绍,陈先生自幼习画,并师从当时北京画坛的山水画家王仁山,参加了当时“四友画会”在“来今雨轩”的展览。绘画一直到大学都从未荒废过。
工作之后,致力于欧洲文化的研究,但“他认为东西方文化,尤其是双方的古典文化,在根本上都是相通的”,陈乐民先生的夫人资中筠女士在展览开幕式上介绍说:“这一点可以从陈先生在生命最后一段时间所看的书中看出,最后给他拿到医院的书,一本是德国康德的哲学书,一本是李商隐的诗。”陈乐民一辈子都在与文字打交道,但所写文章全部坚持用毛笔书写,因为他认为“这是文人的本分”。在现场展示的大量书稿、读书笔记和80多幅书画作品中,观众轻易就可看出,陈先生的毛笔字已经自成一体。上世纪八十年代,陈乐民重新拾起画笔,在工作之余练习书法、画国画,甚至在患肾病透析之后,仍没有放弃书画创作。陈乐民先生的画在技法上可能并不如那些出身艺术行当的画家们,但每一幅都是“画之我心”。资中筠女士对此回忆说:“‘文如其人’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这句话一定适合陈乐民身上。因为他真的是为自己而画,不是为了展览或者送人,很多画我也是在收拾遗物的时候才看到,我还说‘怎么会有这么多画呢’。”
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陈乐民的书画作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画家,在这次展出的作品中观众更多的体会是一种个人内在精神气质的书写,正如人们所常提到的“字如其人”,“画如其人”。如作品《荒山老柳》,画中的柳树斜生石中,枝叶随风零落,极似陈乐民晚年生病时的状态,但是整幅画面却带给人一种清雅和超凡脱俗之感,画面题词“荒山老柳飘零甚,风里弱竹更何堪,休怨时光不我与,来年可是烂漫天。”更是表达了作者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在展览现场,记者还意外发现一张齐白石当年获得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奖状。左边是毕加索画的和平鸽,右边是对齐白石的嘉奖文字。据介绍,奖状上的中文文字就是陈乐民书写的。当时陈乐民刚刚从北京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工作,书写这份奖状应该是当时工作需要,奉命之作,但是足以说明陈乐民的字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齐白石去世后,这份奖状和世界和平奖奖章都跟随着齐白石的作品一起被捐献给国家,由北京画院收藏,这也是本次陈乐民书画展览中最早的书法作品。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认为,此次展览不仅在北京,在国内来说也非常少见。因为中国所谓文人的传统在今天已经是过去式。文人画是中国整个绘画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代表了中国人对绘画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不仅有画,更多的是作者的素养。“陈乐民先生首先是欧洲学学者,这一生应该说是很有‘洋范儿’的,但当我们发现他一生都在用毛笔书写的时候,特别是退休之后做了大量的绘画创作,这令人非常惊讶。”
着名画家陈丹青在现场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感叹道:“陈乐民先生是那一代人的最后几位中的人,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文人了。”
此次展览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联合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具体承办,展览将持续到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