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中记"疫" | 静待山花烂漫时——忆2003年“非典”工作有感
【作者简介】王晓卉,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美术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女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女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研究会研究员;兼任中国女子书画会常务副主席,北京凤凰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高研班导师,北京大学美丽中国书画高级研修班专家委员,文化部中国美术创作基地副主任。其先后就读和进修于石家庄师范学院、中华女子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国家画院、清华美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等,所创绘画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中外国家或党政领导人。
2020年的春节,疫情又一次来袭。朋友圈刷屏了,新闻铺天盖地而来,武汉一下子变成全世界关注的中心……“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成为国人心中团团火焰。
忆中记"疫" | 静待山花烂漫时——忆2003年“非典”工作有感
绘画/待到山花烂漫时 作者/王晓卉
中国力量支撑中国信心!
眼前一幕幕医护人员战斗在第一线的情景,让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17年前那个谈“典”色变的春天。
2003年,我在军区空军后勤部招待所担任所长兼书记,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让人不知所措;全所上下放下日常工作,投入到防疫“备战”之中。
一天,我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一位干部电话,说要抽调全军各大医院医护人员分批进行针对“非典”的治疗和防护培训,然后进驻小汤山治疗区。由于人员多(每批含工作人员500人)、规模大,需要我们这样有接待大型会议条件的招待所来承担这次培训任务。
当时的北京城也是“人心惶惶”,到处一片寂寥。发往外地的火车已停运,其它交通也都受到限制。那次“非典”主要传染源,恰是医院的医务人员,这太危险了!万一有个别病毒携带者进来,定会造成传染。
忆中记"疫" | 静待山花烂漫时——忆2003年“非典”工作有感
绘画/唐诗抒怀 作者/王晓卉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这关要时候,我们又怎么能逃避呢?因为我们是军人。
如何既完成任务,又能保证本单位员工的安全,成为压在我心头的一座大山。我单位当时一百余人,由军人、职工和合同工组成。而合同工大部分是来自小城镇和农村的年轻女孩,虽然她们家庭条件不好,但是,在她们父母心里可同样是心肝宝贝啊。我要想办法把她们送回父母身边,避免发生感染的风险。
于是,我们四处寻找出租汽车公司,终于以高价租到三辆大客车,然后分三条线路将她们送回家。与此同时,我也将自己的孩子送回老家。最后,我只留下几名党员骨干,加上留守官兵和在编职工一共38人,开始了我们的保障工作。
“抗击非典,众志成城!”是我们唯一的信念。大家上下一心,投入到特殊而超负荷的接待工作之中。为防止感染,我们38人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和细致的分工。
把招待所两个对外的大门封闭,由所领导值班把守。
订购大量的一次性餐具,避免交叉感染。
在铁门上开窗,传送食品原材料,层层分隔把关。
每天对各场所严格消毒,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上岗人员一律戴口罩、手套,穿防护外衣,严密隔离。
坚持全体人员上下岗位消毒、量体温。
挖坑焚烧生活垃圾……
这些工作,看起来简单,但是38人保障每批500人,其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员工们每天吃饭睡觉不到8小时,再加上疫情带来巨大的心里压力,几天后大家开始疲惫不堪。陆陆续续出现腿部、眼部浮肿,脚上起泡,脸上、嘴角上长包,严重的甚至病倒了。这时,我的心里压力再一次加大,因为低血糖,两次晕倒……怎么办?万一有员工被感染,我如何交待!
80岁的老母亲,看到亲友们都回到家乡,唯有我不归,一次次电话催促,一次次哭泣着要我回家。可当时的我,忙得连躺下多休息一会都不可能,更何况离开岗位。
每天深夜入睡前,我都要安排好第二天的工作。清晨起床后,我要到餐厅查看500多人一天的食物及原材料的购入,然后带着各科室负责人到各个场所查视。除此之外,我还要看望和安排就诊的员工及家属,协调来访的记者和其他各类人员,处理一些预想不到的事情等等。
每当夜幕降临,是人心情最低落的时候。有少数年轻的女护士,面对着即将奔赴小汤山战场,加之对亲人的思念,忍不住在房间里偷偷哭泣。偌大的院子里,哭声伴奏着夜风飘荡在花园影影绰绰的古松和林立的华表之间,凄静而肃穆的情愫油然而生。
大约是医护人员培训的第十一天吧,天刚蒙蒙亮,我按惯例从办公楼出来,顺道走到2号楼附近。眼前的场景,让我一下子吓懵了!只见晨雾里一辆大型箱式货车后仓的门大开着,里面躺着从头到脚被裹上白布的人体,约摸六七位穿着白色防毒衣,头戴防毒面具的医护人员,正抬着担架把疑是感染的医务人员装进大货车的后仓。-具、二具、三具……从医护人员到患者,看不见一个人的脸,只有恐怖的头盔和眼罩。白压压的一片,在晨曦中飘动,和古墓古松交融在一起(黄亭子招待所是在一片古老的坟地并伴着皇家古墓而建成的),如魅如幻。我猛然回过神,赶紧回到办公楼,立刻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开始对全体员工测量体温。
阿弥陀佛!一切正常。
就这样,在“非典”爆发期间,黄亭子招待所38位员工,顶着巨大心里压力和负荷的任务,顺利完成了保障1000余位医护人员的培训任务。简约的欢送仪式,医护人员直接开赴抗击“非典”第一线——小汤山。我们招待所的内部员工,无一感染。
当我们在电视里看到抗击“非典”的伟大胜利,鲜花和奖章献给英雄的画面,我们38人虽默默无闻,但是那种喜悦,那种欣慰禁不住热泪盈眶。那一刻,我为我们的员工感到骄傲和自豪!
今天,当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再一次来袭,17年前的情景再次呈现。看着街上行人无几,工厂开不了工,单位上不了班,孩子们上不了学,一线“战士”在与时间赛跑……在这用生命抗击疫情、用生命挽救生命的非常时期,需要的是我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需要的是我们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这是我们人类又一次灾难!
这些天,看到个别朋友发的短文。不但没能引起我任何的好感,反倒让我感到愤怒。我认为,这不是什么天道轮回的问题!疫情当前,生命重于泰山。你看,一位位美丽逆行者,向死而生、以命换命,他们用自己的恐惧、冒险的奋战,换取着社会亿万民众的平安,呵护着万千家庭的心安,谱写着感人肺腑的赞歌。这次疫情是对人类又一次考验,也是对人性的一次检验,而我们伟大的人类己经在上百万年中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考验!这一次我们一样可以扛过去。
这次疫情,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警示,我们也应该有更多的思考。
对于身处抗击疫情后方的我们,我们要做的是做好隔离防护,不要传播谣言,不要传播焦虑,防患于未然。特别对于我们广大艺术工作者、文字工作者来说,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是最起码的要求和素质。要么发出正面声音、传递阳光能量,激励斗志,鼓舞人心,感谢那些辛苦付出的人;要么少发声、少出门,悄悄闭上嘴巴,戴上口罩,别给抗疫救灾工作添乱。
忆中记"疫" | 静待山花烂漫时——忆2003年“非典”工作有感
绘画/春晓 作者/王晓卉
万众一心,一起努力,为战胜疫魔凝智识、汇合力,还神州大地一遍春色!
无论2020年的这次疫情带给我们多大的挑战,我愿用真心抒写真情,通过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书画创作,书写和记录这场“国难”下的现实生活,感触国运与时代变化,为民族和群众鼓与呼。
这些天,我在画室里一边画画,一边回忆17年前的抗击非典场景。我在想,那时的我是多么意气风发;那时候的我们,全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想尽自己所能多做一点事,多尽一份责。而今,我只能在书画里探寻,我已是无用之人……
不!我们最美好的时光,永远是“藏在”现在。
我没时间感叹朝花夕拾,也没时间惋惜岁月易老。我手中的画笔也是武器。窗外,春雪飘飘洒洒,静待山花烂漫时。此刻,我要拿起手中的笔,挥洒五彩的墨,支援疫区人民。我要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读者的心田,创作出让公众心情振奋和产生共鸣的作品。我要以书画作品讴歌大爱无敌,赞美战“疫”英雄,为一线的“他”们加油!
武汉必胜!中国必胜!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打贏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王晓卉 写于2020年正月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