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清玉洁 飞雪满纸——画家钱毓婕冰雪画作品欣赏
笔名愚雪,1953年8月生于南京。多年来致力于中国画研习,2004年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进修毕业,后随著名冰雪画家于志学、赵春秋学习冰雪山水。2017年9月就读于清华美院培训中心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李振东冰雪山水专项研修课程。2018年毕业于中国冰雪艺术研究院网络艺术教育学院第二届高级班。现为中华翰墨画院广东省荷韵艺术书画院常务理事、中国冰雪艺术研究院特聘画家,黑河市冰雪艺术研究会会员。
我与冰雪画的情缘
钱毓婕
一、江南飞雪也迷人
我出生在六朝古都南京市的秦淮河边上,从小就喜欢洁白无瑕的瑞雪。每当冬天来临时,总盼望早早看到飘飘的落雪,当大雪飞扬之时,都会伸出双臂,像迎接亲人一样欢迎她,用双手接纳她、抚摸她。尽管她会瞬间融化,湿润冻凉我的手臂,但我的心里却是热乎乎的,白雪给我的童年留下了无限美好的记忆。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春节前夕,天气忽然阴沉起来,随后便飘起零零稀稀的小雪花,半小时后又变成了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霎那间,远方的天空就分不清是灰白色还是黛蓝色了!第二天早晨大雪停了,整个南京城银装素裹,一片洁白妖娆。环卫工人和一些市民上街用扫把、铁锹等自觉地在清理积雪,汽车、自行车和行人一时间只能缓慢往前走动。
为了观看雪景,我和一位友邻早早地就踏着松软的积雪小心翼翼地走上了秦淮河大堤。南方的雪也是神奇的,古历十二月中旬,除了阔叶林,其它树木的叶子多数还挂在枝头,青翠依旧。这时枝叶上都挂满了银色花苞、花团。站在大堤上,顺着河边向两头看去,河岸边的垂柳树群全披上了白色棉被,起伏有致,就像一条银色的巨龙向西北远方延伸去。平时能闲庭散步的斜坡上瑞雪还未溶化,高低不平处冒出许多大大小小的雪包,如同雨后白。最低处蜿蜒而过的河水温润如墨,河对岸平时有着颜色的堤坡,今日都凝成了一种白色,如脂似玉,如梦如幻。纷繁喧闹的尘世,一下变的非常安静!秦淮河雪后早晨成了清凉世界!这时我心中油然萌发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我一定要用画笔把这奇妙美丽的冰雪风光用笔描绘出来,让她永远陪伴在我的身边。
二、从中国冰雪艺术研究院到清华美院
因对瑞雪的酷爱,2002年退休后,我便来到南京艺术学院报名学起了中国画。在那里读完习了中国山水画简史,听老师讲解了古代画雪景的几种方法。留白法和泼白法是传统画雪的主要技法。经过反复练习,雪的基本形态,在我的笔下也能表现出来了,弹雪、留白和泼雪法亦能表现出微妙的区别。但雪后天寒,挂在树枝上的和房檐上的那种已经结成球状的玲珑剔透的感觉总是表现不出来,让人感到缺憾!
佛家说心里常常挂念善举,往往就会遇到机遇。一天前往同事家里,我偶然看到于志学先生的作品《藏女牧羊图》,其低矮石头屋顶犹如同一个半透明的大冰块,小山上松树枝上挂着的雪球,玲珑剔透显得很生动,这正是我苦思冥想追求的效果。听同事介绍说网上可以查到于老师教学的资料,我回来后果然翻到了于老师冰雪画教学的录像,就在家按照要求自学起来。连续半个月的苦练,似乎有了一点样子,但很不理想,我暗暗思忖,必须找到于老师,拜他为师虚心求教。
经朋友帮助,在安徽太平湖老子画院我终于见到了于志学老师。我拿出自己的一幅冰雪山水习作请老师指教,他认真看后微笑着说:“看来你学冰雪画时间还不长,有几点还需要好好学习和加强训练。”
一是作画时布局、构图要合理,注意主次关系,经营不当,画无定相,即无定局;某种画如何布景,如何位置,只能是大概,要有主次,由远近、疏密、虚实多方面参证而定。
二是要有神韵气势很难得,何为神韵气势,其理甚奥,我的理解画要有灵魂,物象为次。
三是常说细节不能马虎。如画雪松一定要把握好中轴线,一棵树木不管有多少枝杈,多少种形状,前后左右生长不规则,但要有中轴线可视,这是支撑树木的骨干。用墨要大胆,尤其是浓墨,该用就要用,层次要拉开。
于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很深,当他知道我要拜他为师,跟他学习冰雪画后,很爽快答应道,他延庆有一个冰雪画培训班很快就可以去上课。第二天于老师邀请我和几位朋友去参观由他创办的“黄山于志学艺术园”,路上讲述了如何看待方兴未艾的冰雪画的问题,他说:我们中国画至今已有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了,今后如何既能适应和满足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又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这就需要有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当代精神。我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反复试验,才在白纸上画出了冰雪画,改变了多年来画雪难、靠留白和撒白粉的方法。我的技法就是在中国画技法和形式上的创新,多年来我先后创造出“雪皴法、重叠法、泼白法、滴白法”等办法,总结出了“画山无石、画林无树、画树无枝”的“三无画法”,提出“创建中国画第三审美内涵——用光”、“新传统主义”、“冷文化”等新的美学思想,创造了冰雪山水画。冰雪山水画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和技法表现了“冷逸之美”。
参观黄山于志学艺术园区后不久,我又用一年多的时间先后多次参加了中国冰雪艺术研究院赵春秋高级班、延庆于志学培训班和清华美院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比较系统地听取老师们讲解的冰雪画详细技法,自己真是大开眼界,有一种吃了一餐冰雪画全席的感受。特别是冰雪山水创始人于志学老师所创作的冰雪模式,给了我很多启示,于老师笔下的冰山、冰溜子直接来源于北国大自然,那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的冰雪世界,闪耀着神奇的光辉,给人一种全新的享受。
三、冰雪画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千百年来,文人雅士对雪景赞誉有加,写下无数千古绝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了雪后万物洁白、银装素裹的美妙景色。庄子《逍遥游》有句:“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诗圣杜甫更有诗赞曰:“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这些脍炙人口的冰雪颂歌流传至今。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一年四季唯独只有雪景画独立出一个专门的分支,对后人产生极大的影响。据史书记载东晋顾恺之是最早用中国画表现雪景的画家。唐代《贞观公私画史》和《名画记》,介绍过一幅《雪霁望五老峰图》,说明一千六百多年前就开始对雪景进行过描绘,南朝·梁画家张僧繇曾画下传世之作《雪山红树图》。传统雪景画在唐代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唐大诗人画家王维,运用丰富的联想和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利用大面积渲染的“留白”,形成了积雪的清新、蓬松的感觉,令人耳目一新。唐以后各代画家都创作了大量的雪景作品。五代赵干在《江行初雪图》中首次应用“弹雪法”来对飞雪进行动态描绘,丰富了传统雪景画的表现手法。此后多年的雪景画虽然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些变化,但在技法上却都没有什么突破。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现代。中国的雪景画尽管历史悠久,但只要稍加研究,便会发现另一个重大缺陷,那就是没有任何描绘“冰”的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也没有发现对“冰”的质感的描写,而且传统雪景画中的“雪”,几乎都是“留白法”和传统的画山石的“山石法”来间接表现雪的状貌,这样就限制了传统雪景画的表现领域和表现题材。另外,古人的雪表现的大都是江南的雪,都是一种清寒、萧疏、寂寞的情调,完全没有北国的林海雪原,没有塞外的冰山雪川,无疑这是绘画史上的一个缺憾。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曾经有很多人做过各种各样的探索,很遗憾都没有成功。于志学先生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历经二十多年的辛勤努力及艰难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创作出了一个崭新的画种——冰雪山水画,一举填补了我国美术史上的一个空白,由此我们应该向他致敬。
我们不仅要尊重传统,继承传统,还应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继承和创新中永葆传统的生命力。我相信冰雪画的生命之花能开遍中国,绽放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