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后绘画时代“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在广东美术馆开幕
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PAINTING AFTER
PAINTING AFTER
PATNTING AFTER
这是一段没有意义的句子
但这恰巧符合艺术家抽象的思维
不同方块相互叠加
将感触融入抽象艺术
开幕式现场
7月6日,由广东美术馆主办的“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德国当代艺术中形式的创造”开幕,呈现德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艾稞曼、本杰明·阿普尔、托马斯·塞比茨以及卡佳·施特龙茨的作品。
艾稞曼作品
本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学术主持,艾墨思(北京)、何金芳(广州)担任策展人。展览作为探索性案例,旨在以展示典型经典方式向观众引介德国“后绘画”(post-painting)艺术的面貌,并在平行关系中进一步阐明中国和德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状态。
广东美术馆研究策展部负责人吕子华致辞
讲解现场从左至右:何金芳、艾默思、本杰明·阿普尔
“绘画能否在一个新媒体主宰的世界生存下来?!”——答案是肯定的。四位德国画家呈现了他们对这一问题恰如其分的回答,同时还展现了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时代精神”(Zeitgeist)的捕捉。此次参展的四位艺术家在当今德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卓有成就。
讲解现场
艾稞曼为了艺术而周游世界,探索着令他感到不可思议的事物。
艾稞曼作品
本杰明•阿普尔是此次展览中最年轻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数字原生代”,他成长于厄瓜多尔,因而在他的作品中常能看到拉丁美洲文化的痕迹。
本杰明·阿普尔讲解
卡佳•施特龙茨喜欢研究哲学,她有着丰富的知识,同时也是展览中最诉诸于感性的艺术家。
卡佳•施特龙茨作品
而托马斯•塞比茨的作品就像是一个留给后人解读的谜题,他曾代表德国参加过200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
托马斯•塞比茨作品
在高新科技迅猛飞进的当下,艺术家对历史和时代更迭的细腻观察,脱胎于德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而进入到新媒体视线和全球视野中。广东美术馆希望借助本次德国抽象绘画展,让观众能够更好地体验跨文化情境下的当代抽象艺术。此次呈现的作品也许可以被视为钥匙,用以解开对“后绘画时代”的抽象艺术相关话语的深层次理解。
本杰明·阿普尔捐赠作品
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德国当代艺术中形式的创造
艺 术 家:艾稞曼、本杰明·阿普尔、托马斯·塞比茨、卡佳·施特龙茨
策 展 人:艾墨思(北京)、何金芳
展 期:2018.07.6-2018.08.14
地 点:广东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