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要闻

艺术院系毕业展何以成了鸡肋?

2018年06月21日 15:52:48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6月是广袤北方大地收获的季节,也是一年一度各大院校莘莘学子毕业欢庆的时节。艺术院系的同学们,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正以毕业展览的形式向同学、老师以及社会做学业的总结汇报。但在每年的毕业展览上,都会出现一种怪象——“撞画”“抄袭”。被抄袭者义愤填膺,抄袭者百般争辩,大众媒体大多也只是商讨如何维权。但是,“抄袭”的现象为何屡遭诟病却不止呢?其根源何在?其实,归根结底这还是学生创造能力集体缺失的一种体现,有国外艺术院校的教师曾指出“中国学生过分追求‘画得像’,刻意讲究线条明暗,缺乏想象力”,这或许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那么,更多的原因是什么?本期时评特邀请教育领域相关的专家,围绕中国的美术专业教学为何难以激发创造力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艺术院系毕业展何以成了鸡肋?
  近年来,毕业展已成为艺术院系毕业季的特色。
  学位是神圣的,是一个人专业水平的标志,代表所在专业领域到达的高度。然而,专业水平和学位不相称的问题历来为人所诟病。为此,不少人对教育发难。
  问题不是孤立的,原因也不是单方面的。
  就教育部和学校来说,扩招让艺术院系越办越多,艺术院系的学生越来越多,少则数百,多则数千,而专业教师却不见增加,师生比例严重失衡。
  此外,一些真正热爱艺术的学生可能因为多种条件的限制被拒之门外。与之同时,文化分越降越低,致使艺术院系招收学生的文化修养越来越差。没有文化修养,何谈艺术创造?
  按理说,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应高过毕业(作品)创作,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教人如何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它培养的是一种基本的思维。然而,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重实践,轻理论”“技术崇拜”的培养方式在艺术院系表现得尤为突出,甚至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艺术院系俨然变为技术学校。加上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社会风气的每况愈下,“读书无用论”不仅甚嚣尘上,而且在学生中引起了广泛共鸣。
  艺术院系数以百计或千计的毕业生,每人要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和一件毕业创作,且“要求原创”,毕业创作还要在毕业前夕以作品展的形式对外展示。这可以说是对学校(教育)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的双重检验。
  就软件设施来讲,一位指导老师要指导多人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写作自然流为形式。艺术院系实践专业的毕业论文绝大部分不过是创作杂感,根本不能算是规范的学术论文。就毕业创作而言,一位极具创造力的指导老师可能会指导出极富创造性的学生作品,但对于那些没有丝毫创造力的指导老师,人们显然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指导老师有创造力,也要看学生对待毕业创作的态度与其自身的创造力。倘若指导老师没有创造力,学生又不认真对待,那结果便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就硬件设施来讲,成百上千毕业作品的展出需要足够大的空间。这对于老牌的艺术院校不是问题,因为它们有足够的展馆,但对于很多综合性大学的艺术院系,简直愁煞人也。即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办成毕业展,有没有观众参观也还是问题。
  常有人抱怨艺术院系毕业作品的整体观感是幼稚、肤浅、保守、无病呻吟、故作深沉……总之一句话,缺乏创造性。当然,也不乏出色的作品,但是太少。“撞画”“抄袭”最为人所不耻。
  然而,“撞画”“抄袭”现象为何屡见不鲜呢?虽说其体现的是学生创造力的集体缺失,但学生创造力集体缺失的根源何在?社会“急功近利”?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1.jpg

我曾在《不依靠传统,依靠创造力》一文中写道:“我并不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会决定其国民的创造力——创造力是无法培养的,只能激发。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糟糕的教育通常会扼杀国民的创造力或限制其发挥。”
  我的意思是学校(教育)应营造一种自由的氛围,以便每位学生的创造力都得到绽放。九年义务教育加上高中三年,再加上本科四年和硕士研究生三年,再加上博士研究生三年,最快拿到博士学位也要22年。如果一个人5岁读一年级,那他不出30岁可以拿到博士学位。倘若直接读到顶——拿到博士学位,别说“服务社会”和“创造价值”,他极有可能“生活不能自理”。历经考试和在题海中长大的孩子会有什么创造力?不能融于社会而选择出家、自杀的硕士、博士还少吗?
  学习、从事自然科学的人一直待在学校或实验室姑且可以理解。但对于学习、从事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人来说,将自己禁闭于“象牙塔”中是绝对不行的。你能接受一个没有结过婚的人制定的《婚姻法》吗?你能指望一个对人生、生活、社会缺乏起码认识的人去“改变社会”“造福人类”吗?
  人们对77、78级大学生印象深刻,然而77、78级大学生之所以能在学生时代就有“惊人的创造”那是因为他们在进入大学前已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生活阅历。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