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离家庭消费总差“一步之遥”
日前,徐悲鸿《课徒画谱》真迹展亮相苏州,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大师的画作下笔巧妙细腻,画谱的纸张颜色又颇为雅致,有参观者说,即便是挂在家中也是十分养眼,但一听到整套画谱两千多万的价格便连连咋舌只能“远观”了。
尽管大师墨宝不可多得,但像参观者这种“用艺术装点生活”的想法却越来越普遍。如今,文化发展紧锣密鼓的苏州,不管是公共文化机构还是民办艺术展馆,书画、装置等艺术展览令人应接不暇。除却拍出天价的名家画作,大众消费型艺术也慢慢进入普通家庭的视线,然而即便有“消费得起”的价格和“看得懂”的画作,将艺术请进家庭似乎也并非易事,没有明码标价、缺少专业经纪、不是必需消费等多种因素,让艺术品离家庭总差那么“一步之遥”。
顾客说:想买画的买不到
去年的这个时候,正是年轻的刘女士紧张准备婚礼的时间,家里的装修一切妥当,筹备工作也都完成,但唯一的遗憾就是,书房里空白的墙上还缺少一张心仪的画,她找了许久都没有选中。她告诉记者,她其实看中了一幅本市知名画家的作品,但多方打听发现,该画家作品的价格似乎并不“统一”,有人说一万元,有人说找画家本人买只要六千块,还有人说要分清早期画作和近期画作,两者的价格有差距。原本只是想买幅画欣赏欣赏、陶冶情操,给书房增加一点艺术气息的刘女士,在多位朋友的“好心”建议下,反而没有了主张,最后买了一幅国外名画的现代设计品了事。
刘女士的经历不是个例。跟刘女士婚期相差不到一个月的荣先生,装修新房挑选软装期间,在一次画展上看中了一件作品,但因为该作品是画家的代表作,也是获奖作品,因此价格比画家同期的其他作品要高出许多,荣先生在与画家的几次议价未果的情况下便放弃了购买。从表面上看,买画失败是因为价格高,但顾客却表示不知道价格高得合理不合理。
提起艺术品,在很多人的脑海里还是会出现这样的关键词:高雅、高价、高深。高雅不外乎艺术作品的艺术性,高价也是因人、因画而异,然而高深,就是一些想买艺术品的顾客看了不敢问,问了不敢买的原因之一。其实,消费艺术品的人群并不缺少。早在三年前,就有一份针对国内艺术消费人群的数据调查,参与调查的人群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比例超过了70%,10万元至100万元的比例为20%以上,但已经买过或计划购买艺术品的比例达到了89%。当下经济水平和欣赏水平的提高,消费艺术品的能力也日益增长,但是依然有些消费者买不到自己想买的艺术品,甚至很多年轻的艺术爱好者并不知道一些展览上的画作也是可以购买的,或者说并不清楚这些画作如何定价,自然也就难以下手。
画家说:谁要买画不知道
生活创作于上海、苏州两地的画家贺文斌,以江南园林文化和现代女性相互穿越的创作为人们所认识,他曾在位于香山工社的工作室里接待过从青岛赶来买画的顾客,他们从媒体上看到了画家的作品,找了很久才找到联系方式。贺文斌说,因为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传播,画家为人所知的平台很多,但这些平台起到的作用是传播,不是精准的定位,所以“要买画却联系不上画家”这种情况,画家本人也不知道。
按照行业内人士的说法,买画无非是这么几个渠道——画廊、画家本人、专业经纪人,还有一些包括承办画家画展的美术馆等。画家一般都有自己的网站或“个人渠道。”苏州工艺美院副教授赵罡说,艺术品销售本来就存在不确定性,并没有标准的市场,价格较难稳定。画家通过自己销售的比较多,同时也有专业的经纪人或托管给画廊,这在北京、上海较为多见,尤其是有名的画家,全部由经纪人打理,自己无需顾及只要专心创作。但目前在苏州,专业经纪人极少。
据几位均不愿透露姓名的画家表示,尽管有艺术网站作为平台,也有画廊托管,但在苏州,买画还是跟画家私洽的多。画廊、专业经纪人都是要收提成的,很“多画家不愿意将这部分提成拱手让给他人,能自己卖就自己卖。”不愿透露姓名的画家表示,其实画家也都希望有专业的推手、经纪人来销售自己的作品,而自己只要专心画画即可。他认为,一边搞创作一边搞经营很辛苦,也不如经纪人销售来得专业,而且画家私洽也会遇到议价的尴尬,但是为什么还是私洽的多?经纪人拿提成只是一个因素,关键还是艺术品市场的发展问题,没有形成专业的艺术品经纪人制度,艺术品价格又没有标准的市场界定,画家私洽或者通过熟人、朋友牵线搭桥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艺术品进家庭来一场“革命”?
消费者说,艺术品进家庭怕的不是贵,就怕买得不值得。艺术家说,艺术品进家庭既需要培养市场还需要“消费得起”。日前,在苏州菉葭巷潘宅举行的2015未来大师艺术博览会似乎成了一场“革命”,而且就是冲着这个市场来的。
整个艺术博览会集中了全国八大美院、六大艺术院校等在内的271所高校的艺术院系应届毕业生的毕业展作品,近1000幅作品在上海、苏州两地进行两个月的联展,同时最重要的是明码实价。据该艺术博览会的负责人王先生介绍说,很多人想买艺术品,价格一定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因为艺术品不是必需品,可买可不买,所以价格一定会考虑。另一方面,国内对名家名画掀起的收藏热炒,走的并不是艺术品进入普通家庭的路线,而博览会集中的是当下的青年艺术家,而且是他们毕业展中最为特别的作品。相对于成名的艺术家来说,这些刚刚崭露头角的年轻人,作品价格最为亲民,而其作品具有艺术性和唯一性,最适合初级收藏者,对于那些喜欢艺术且有装饰需求的人来说,“用艺术装饰生活”的愿望不难实现。
对于这样大型展览同时明码售卖的形式,在苏州并不多见。既作为主办方同时又是艺评人的王先生认为,在画家的展览中,敢明码标价的不多,一方面“请人观展”和“请人买画”给人造成不一样的感受,另一方面国内的画家也会“看人卖画、看人给价”,私洽就是很好的例子。而这样的形式,就是让客户自己做主,没有专家品评,没有画家介绍,就是自然地呈现,让艺术爱好者自己选择,选择真正适合自己和自己需要的作品。而对于青年艺术家作品的定价,王先生说他们也考量了很久,参考、比较了同期毕业生的画作、以及毕业院校、艺术家水平等诸多因素,“这些作品的价格应该说是较为稳定的。”“同时,我们还突破了传统的交易模式,艺术展现场购买或许会有一定的冲动性,所以还提供了线上交易,顾客可以在网上二次浏览看中的画作,再考虑是否购买。”
“展出已经一个月了,卖出了多少作品?”“不多。”王先生有点失望,“这个市场很大,但还需要培养。”他觉得,艺术品走进家庭,除了价格之外,最大的原因还有人们的欣赏水平和需求,“艺术品在很多人看来不是必需品,所以他们总是徘徊在可买可不买之间,但有一部分先觉醒,学会去欣赏艺术、收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