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画方兴未艾:莫被商业绑架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蔡克振呼吁——漆画方兴未艾 莫被商业绑架
从摆脱依附于拥有7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漆器到形成独立的画种,我国现代漆画从借鉴越南漆画发展到今天,大概经历50年左右的时间,而作为第一个到越南留学的著名漆画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蔡克振,可谓其间的亲历者、推动者和见证者,更是培养了一批漆画家的“艺术摆渡人”。近日,在“艺路问漆”青年漆画家联展上,记者见到了84岁已一头鹤发的蔡克振老师,他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从只有二十几个创作者到如今拥有四千人的创作群体,漆画发展不易,艺术家们应抛弃材质之争、器画之争,更不要被商业绑架而粗制滥造、欺世盗名,而应回归到艺术本体,多出精品,这样漆画才能被历史所记取。
与漆结缘 耐住“冷、慢、苦、烦”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将我国漆的运用上溯至7000年前,而“早在战国、西汉时期,漆画就以器物表面装饰画的形式出现,不像现在画在木板上、屏风上,以架上绘画来对待”。而谈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端,则要从1963年蔡克振留学越南,学习先进漆画技艺开始。
蔡克振介绍:“1962年,越南漆画来中国展出,其运用髹漆工艺技法表现现代生活的绘画形式引起了美术界的重视。1963年,因为是学油画的,有绘画基础,我很幸运地被派到越南河内美术学院漆画系去研究学习。”当时越南漆画受1928年前后法国殖民统治时期西方油画的影响,正大踏步迈向现代漆画,镶嵌蛋壳技术、贴金银箔和撒金银粉等技法极大丰富了越南现代漆画的表现力,吸引了不少专业油画家的参与,让越南漆画的语言和表现力更上一层楼。
而当时中国漆画的现状则是,附着于器物的漆画,在两三千年前其绘画手法、传统和风格已经形成,但由于其使用的材料、工序很复杂,对手工艺的要求很高,等到陶瓷出现,漆器没落,画漆画的人就很少了。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中国漆艺更是面临薪火失传的困境。
来到越南后,蔡克振首先向著名漆工丁文贵学习工艺技术,他回忆:“当时老一辈漆器艺术家沈福文来河内,跟我说,你最重要的是把越南秘密的制漆方法及一些绝妙的技法学到手,技术要过关,不然有再好的想法也表现不出来。我用了半年时间专学漆艺,这期间因为对漆过敏,还住了一星期的医院,好在一次过敏后,我就对漆免疫了。”
蔡克振将漆艺总结为:冷——画种冷门,要忍受寂寞;慢——十几道工序下来,一件漆画少则三个月,多则一年半载;苦——70%的人对生漆过敏,身体受苦;烦——自制工具颜料,研磨清洗,事必亲为。
漆画创作 着力“漆、画、艺、术”
掌握了漆工艺后,蔡克振在老漆画家黄积铸的指导下学习漆画创作。每一步工序黄积铸都毫不保留,而蔡克振也如饥似渴地吸收、实践。蔡克振说:“老师对我说,作为教师,应该服从于漆画教育家的角色,而不是仅仅作为独立的漆画家,不应该固定在某一种风格上,而应该样样都尝试,做出示范,如此成功了或者失败了都会成为经验,告诉学生。”这一点一直深深影响蔡克振,他也一直像老师一样,自豪于做一个“艺术摆渡人”,迎来送往,教书育人。
蔡克振总结,要创作一幅好漆画,要在“漆”、“画”、“艺”、“术”四个字上下工夫。
漆,是媒介,漆画既有色之美,又不乏厚重、变幻、堆砌、斑驳的材质美感,带有偶发性富有天趣的肌理,只有掌握漆的语言,才能呈现“漆性”之美。这也是漆画之“根”。采访中,蔡克振告诫说,现在很多年轻人总希望走捷径,往往把漆当成绘画颜料使用,其实,只有懂得“漆性”,才能在绘画作品中把漆的优越性充分地呼唤出来。
画是载体,是绘画形式。漆画从漆艺中衍生,最终应该回归艺术的本体,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但目前行业内有些人又把“器与画”混起来,认为画漆画的人还要做漆器才行。蔡克振则认为,作画的人不要看不起做器的,以为自己的审美高级;做器的人也不要心里不服气,认为作画的人是拿漆的工艺作画去赚钱。
艺是品位,没有艺术品位,只关心材料的堆砌,而忽视心灵意象的营造、缺乏灵感激情的宣泄,工艺制作再精细也是平庸的。
术是技艺,我国传统漆工艺技术十分丰富,这是我们制作漆画的技术资源。漆画是一个严谨思考和策划的过程,既要循序渐进,又要因势利导,有时还要将错就错,比如“漆皱”,在工艺上可能是败笔,但用来表现树干的肌理,却是天趣偶成,有不可复制的美感。
与漆结缘后,蔡克振创作激情迸发,回国后,创作了不少漆画作品:比如《芦花鸡》,母鸡和小鸡身上的蛋壳镶嵌多姿多彩,蛋壳在蔡克振手里,不仅是一种色彩,更被赋予情感和生命;《百合花》、《荷花玉兰》、《琴韵》是情调不同的花卉,其中《琴韵》的花应用了铝粉,营造出漆画不容易表现的“松”的感觉,花朵的松软轻盈与琴键的坚硬刚静,形成对比。而大型梅花《报春》则是花卉中的杰作,树干上特殊的肌理,只有漆皱技法才能表达。“《报春》在东京展出后被日本西武集团收藏,对方还要求复制两张,听说他们将其中一幅用现代技术‘解剖’了,日本人的这种研究精神很令人吃惊。”蔡克振介绍道。
在学漆画的艺术道路上,拜访沈从文的经历也让蔡克振一直铭刻于心。“1974年,我受邀在北京饭店作画,等待审稿过程中闲着无事,就去东堂子胡同看望刚从干校回来的沈老。他那不及15平方米的斗室里堆满书籍,来客只能勉强坐在书堆上,当时北京正是春寒料峭,室内没有任何取暖设备。见到我们,他很高兴,拼命跟我讲我国古代漆器艺术的历史,还找来自己收藏的图片资料,谈他的见解,讲了一两个钟头,其藏书之丰富、治学之严谨、对年轻人之赤诚让我感动不已,也一直鞭策着我,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蔡克振——
对话
漆画要出精品才有前途
广州日报:我国漆画发展的现状如何?和越南漆画相比,又处于怎样的位置?
蔡克振:中国现代漆画经过上世纪30年代的启蒙,上世纪60年代的借鉴、继承和开拓,上世纪80年代的普及和发展,到现在已经走出了“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境况,创作者从二三十人壮大到四千多人,也拥有一流的作者和作品,许多漆画者是大学老师,他们的崛起将大大改变漆画队伍的素质。
但中国漆画仍然任重道远,比如,观众对漆画的要求不再满足于材质、工艺和技术,还要提高漆画的“绘画性”,将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转化。因此,以往靠材质特殊性取胜,局限在装饰品形式、毫无感情地进行材料堆砌的作品,其实是走入了误区。越南漆画家曾对我说,“中国漆画家是否太累?是否可以画得轻松一点?”虽然说简约和繁复在艺术上不分高低,但也说明了我国漆画创作有琐碎、繁琐,整体效果又不好。
要走出这些误区,我认为需要加强漆画的绘画性和哲理性,让更多有成就的画家加入,提高漆画作者的素养,漆画要出精品才有前途、受关注。
我觉得越南漆画在题材的深刻性、精品意识等方面还是走在我们前面,国际上对越南漆画也很关注。越南漆画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还是有很多人没有放弃表现人民生活、民族感情和写实风格等特征,但年轻人已经开始转变,把西方的现代主义、抽象主义捡回来了,因为最早一批漆画家就是受法国和西方艺术影响而起来。
广州日报:现在做漆画的人多吗?广东漆画的发展情况如何?
蔡克振:内地曾出现过一股“漆画热”,很多人误认为漆画参展入选率高,不少年轻人学漆画是冲着“展览”而去,而参展或获奖都和职称、待遇有关,撇开其功利性目的不谈,至少在客观上繁荣了漆画艺术,然而漆艺毕竟要比其他艺术“冷、慢、苦、烦”,所以仍然是喜欢的人多,坚持的人少。而且创作者功利心太强,无法使艺术真正反映艺术家内心健康的东西,长远来看还是对艺术有害。
国内各地漆画各有特色,但是普遍缺乏大气之作。比如广东漆画,就没有摆脱西关文化、商业文化的束缚,有小气、市井的一面。
广州日报:漆画市场近十来年比较活跃,价格也卖得不错?
蔡克振:早前很多人误认为漆画没有市场,学漆画没有出路,一些粗制滥造的漆画贱卖,致使漆画未振声誉已受损。现在漆画被认可,开始走进大雅之堂,在现代的建筑里,其抗腐蚀、抗污染的品质会愈来愈受市场欢迎,但我也希望年轻的漆画家不要被商业绑住,不要急功近利。做艺术,要虔诚,不要走到赚钱发财的路上。漆画界很多人在经营市场,去靠一些有钱的企业家“包养”起来卖画,甚至弄虚作假,把复制品、产品当原作卖,败坏了漆画的市场。
广州日报:有收藏者感到困惑,除了用大漆,用其他漆是否有收藏价值?
蔡克振:不能以材料去定艺术的高低。现代漆画的发展,势必会因为西方绘画的影响、现代画家的参与、综合艺术的发展,而与其他画种相互渗透和融合。我认为,其中的关键是要守住漆画特有的质感和审美趣味,保护好漆画的神秘感、保持漆画的偶发性和特殊性,用什么漆,都是一种媒材。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缺乏责任心的画家,为追求经济利益,直接在水粉画、油画等画面上罩上合成漆,并伪称为漆画,以至严重损坏了现代漆画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