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NEA报告:数字时代下的传统艺术活动“大萧条”
近日,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发布了三组研究报告,对艺术领域中从未探讨过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将当前艺术发展趋势及其对国家经济的宏观影响进行了深入调查。
调查报告之一针对网络时代的艺术发展趋势展开,其结论指出,借助电子设备的便利性,美国人欣赏艺术的习惯亦发生了深刻变化。调查以爵士、古典音乐表演、戏剧、音乐剧、无音乐戏剧、芭蕾和美术馆等七项传统艺术活动为指标,其数据显示,2012年,只有33.4%被调查人员实际参与到如上艺术活动之中,较之20年前(1992年)的41%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2012年,近四分之三的观众(约167,000,000人)选择借助电子设备、通过网络欣赏艺术。
结果表明,数字化时代,传统艺术活动遭遇“大萧条”,尤其是2002年到2008年间,参观人数呈现最大的下降趋势。其中,美术馆和画廊尤甚,2002年到2012年间参观人数下降了约58,000,000。
作为博物馆方,可从此报告中得出启示:开发相应的手机应用程序、支持设备以及“虚拟实境式参观体验”程序,以留住更多的参观者。
73%的参与者认为参与文化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出于和家人朋友的社交需求。另外,还有22%的受访者表示:缺乏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是因为无人陪伴。文章作者认为,应该鼓励独自参观,这应该成为个人生活的一大乐趣。但就美国现状来看,情况不会有显著的变化。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报告中对阻碍文化参与的障碍分析:首先,中产阶级的艺术文化参与度高于工薪阶级。作者认为,导致工薪阶级缺少文化参与度的原因并不是他们对此类活动缺乏兴趣,而是根深蒂固的阶级兴趣划分;其次,工薪阶级的个人工作时间相对不规律。比如一个按班轮换的工人,是不可能在双休日的下午5点前,抽出空闲参与艺术文化活动的。作者认为,不该轻视因阶级的分化而导致的文化参与度不同。
但报告表明:“艺术是精英的艺术”这一观点仍然根深蒂固。而且法国当代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观点是:以社会阶级身份为准则,区分各阶级的娱乐活动。当然,更多人还是希望艺术面前,人人平等。从大方面来说,情况反而变得更加糟糕。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崩溃,一些反社会的亲平民党的政治家,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表言论攻击:艺术是无关紧要的奢侈品。只有1%的人享受,却要99%的人买单。
萨克拉门托蜜蜂报(The Sacramento Bee)对NEA(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主席Jane Chu进行了邮件采访,针对其调查结果,Chu指出,文化产品的提供者应该更加贴近社会,艺术团体应对公众更加开放,以获得更多的赞助。
面对NEA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艺术团体亦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一方面,部分艺术团体决定接纳信息化的潮流,增强其在网络时代的存在感,如萨克拉门托的克罗克艺术博物馆(Crocker Art Museum)也是美国第一个艺术博物馆便采取了更新网站、发展社交媒体功能等方式以争取在数字化时代实现转型,站稳脚跟。然而,也有艺术团体对调查结果持一定的怀疑态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达维中心(Mondavi Center)的执行董事Don Roth认为,观众转向使用电子设备欣赏艺术并非根本性变化,“我不确定观众的行为偏好改变如此之大,人们仍旧会进行现场参观,即使他们可以有其他的选择。”他提出,“在过去,当录音机和电视兴起的时候,即使有丰富的Yo-Yo Ma或者Chris Thile的音像和视频内容,这并不影响他们门票的销量。”
科技进步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和心理,之于艺术欣赏亦不例外。传统的艺术发展模式应当对时代的变迁作出积极的回应。然而,当人们对亲临现场参与艺术活动的热情日渐消减之时,NEA的另一调查报告显示,艺术或者说创意经济的发展对美国GDP贡献了重要力量,堪称美国经济的发电机。
NEA和美国商务部合作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2012年,艺术和文化产出为美国GDP贡献了6980亿美元,大大超越了传统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生产总值。美国GDP中有4.32%(698亿美元,2012年)的贡献要归功于艺术行业。它包括:电影电视行业,以及广告业。与其他重要行业相比,就可以知道艺术行业对美国经济的卓越贡献。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美国当年整体贸易额呈现贸易逆差,而文化产品门类为贸易顺差。2012年,建筑业产值超1000亿美元,交通和仓储业产值4641亿美元。但这些都低于艺术行业的产值(5867亿美元)。当年的艺术行业贸易盈利达到250亿美元。简单来说,这意味着美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大于进口。这在美国经济上是不多见的。同年,美国的贸易赤字达5404亿美元。自经济萎缩以来,这个数字一直在扩大。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也是导致事业率上升的直接因素。
同时,创意经济的发展亦提供了相当的工作机会。全美的艺术行业从业人员达到470万人。因此,艺术行业需求的增长带动了其他相关行业盈利的增长。报告显示,“对艺术文化行业的需求,其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为:1:1.69。”另外,艺术行业每新增100个岗位,而其他产业平均才新增62个岗位。视觉艺术行业在经济贡献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在艺术品上投资,投入与产值比为:1:1.98;博物馆方面,则达到了1:1.76。就提供就业岗位而言,艺术行业每新增1个岗位(包括艺术管理软件行业),将带动全行业额外增加3.5个岗位。其中,每1位职业艺术家的产生,将格外提供平均2.9个工作岗位。
以加州为例,加州艺术委员会(California Arts Council)总监Craig Watson指出,根据当地的分析报告Otis Report的调查结果,创意经济为加州本地生产总值贡献了近8%,且“加州十分之一的工作和创意经济相关。”可见,艺术不仅仅关乎个人的品味和想象,它同样可以在信息化的时代以“生产力”的形式带动宏观经济的迅速发展。
毫无疑问,在世界范围内,民众对视觉艺术展览及活动参与度的下降,不单单是关乎艺术审美的问题。各国应引起重视并且多方考虑,采取积极措施扭转现状,而不是任由公众对艺术的参与度持续走下滑路。我们不难从两项调查结论中找出模糊的相关性,科技、经济和艺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见一斑。而更为深层的问题可能在于,面对更为复杂而多变的社会环境,艺术如何定位并证明其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