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宣言》:切实推进文物返还工作的新起点
2014年9月,中国携手2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学者、专家共同商榷文物保护与返还的法律与技术难题,讨论通过旨在促进文化财产保护与归还为主题的《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成为2014年年度“十大文物事件”中关注文物保护工作重要的提名事件之一。作为中国首次主导制定的文物返还领域国际性规则,中国正在增加自己的话语权,试图有效、稳妥地推进国际文物流通新规则和新模式。
北京东方艺术品博览会秘书长张习武表示,近代以来我们国家的文物大量的流失海外,文物流失是中华民族的心头痛,随着近些年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繁荣发展,文物出现了回流态势,回流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进步,也是中华民族文艺复兴的一个表示。
在张习武看来,针对现实文物保护与返还中存在的困境,此次发布的《敦煌宣言》有很多突出的亮点:比如,虽然各国诉讼时效不同,但当中方提出追索要求时,基本都已超过这个时间。由是,即使能够提出被盗时间、地点等直接证据,中方仍然无法有效追索。《敦煌宣言》则首次提出,“对具有突出历史、考古或文化价值的文物提出的超过其国内诉讼时效的返还请求,鼓励各国予以支持”。此外,鉴于考古类文物难以录入国家清册和进行取证,《敦煌宣言》鼓励各国依据权威科学报告、科学分析结论或有关文物专家出具的物证来源,支持针对此类文物的归还请求。《敦煌宣言》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文物流出国与流入国的立场,聚焦考古类文物的保护和返还,是切实推进文物返还工作的一个新的起点。
在与张习武的对话中,记者感受到文物回流的路程是漫长的,也是比较困难的,在文物回流过程中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文物流失海外有多种情况,有的文物是在当年以相对正规的渠道流散出去,有的是被偷盗、有的是被劫掠,我们需要分类有条理的进行追溯和回流工作。
历代以来我国流散到海外的珍贵文物不计其数,如何能够让这些文物有序回来,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张习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流散在外的中国文物数量庞大,我们还没有力量让他们一次性集体回归,因此我们需要做有序批次性处理。某种程度上部分文物在海外客观上起到了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作用,所以在这个方面来说文物回流就需要有序,代表中华民族重要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这些东西可优先回来,我们叫做逐步回流。
再来,海外文物回流需要国家要对此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比如在进口的环节管理上,比如在关税方面。对于一些重点的文物或者是流散到海外而不能进行买卖的文物,可以适当降低关税,现在的问题可能是税率偏高,部分人为了躲避国家税收逃避关税瞒报、低报或是漏报,因此适当降低关税会对文物回流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