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要闻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社会工厂”启动开工

2014年11月25日 09:43:52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2014年11月22日下午,第十届上海双年展“社会工厂”启动开工。下午两点三十分新闻发布会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小剧场内举行,众多嘉宾、媒体和观众齐聚一堂,听取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旭、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策展人朱晔以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冯原对此次上海双年展的详细介绍。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冯原、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策展人朱晔在新闻发布会相继发言。冯原在发言中表示,第十届上海双年展选定了“社会工厂”这一主题,是对19世纪以来的技术现代性的一次全面回顾,也是对社会总体性的反思,现在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门槛时期,在此提出“社会工厂”这一概念和主题,是基于技术发展革命的历史,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

安塞姆·弗兰克在发言中对所有参与此次展览活动的团队和工作人员表示了感谢,作为一个国外的策展人,他非常感谢中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对他的信任。近100年来,社会现代性及其技术有着飞速发展,整个社会在这方面也有着大的投入,这些都是非常令人吃惊的。100多年前,同样是在上海这个地方,改革的呼吁之声已经响起了。如今,艺术教育和博物馆等艺术机构的建设发展能够极大地促进社会改变和新型发展,之所以选定“社会工厂”这个主题,也是帮助我们回顾中国变革的过程。

朱晔在发言中表示,城市馆“城市车间”主题的选定,与中国城市化这一主题有着紧密的关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生产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空间利用为主导的社会生产方式。城市是一个综合体,而文化力量有可能使作为空间的城市有着更大的活力。朱晔在发言中对城市馆的展览空间的选择做了详细的说明,“城市馆”设定延续了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的理念,在展览空间的选定上力求多样化,使展览形态更加丰富,借此让更多人接触到这个展览。

朱晔发言完毕后,全场参与新闻发布会的媒体做现场提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旭、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分别就记者的提问做出了解答。李旭在解答发言中表示,以往的双年展是先确定主题,后根据拟定的主题组织策展团队,此次双年展打破以往的惯例,先组成了以国外策展人为主导的策展团队,然后确定主题进行展览策划。李旭在发言中对主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认为他作为一个国外策展人,在对中国体制和社会环境不熟悉的条件下,突破重重难关,只用了短短10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展览的策划,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

新闻发布会结束后,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和策展人朱晔分别带领现场观众做了展览的导览,在展览现场的作品面前,面对观众详细介绍此次展览及作品的相关情况,让在场观众和媒体记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作品的丰富内涵

导览结束后,第十届上海双年展主题馆“社会工厂”开幕式正式在小剧场举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冯原、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分别作了开幕式致辞。冯原在致辞中认为“社会工厂”展览回忆了1978年以来的社会历史,同时也回应了全球和上海两个不同空间内的社会发展问题,它是对上海作为大型城市所应当发挥作用的思索,也是对历史问题的总体探讨和回应。安塞姆·弗兰克在致辞中对所有参与展览策划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并简单回顾了展览策划的整个过程,此次展览是团队合作的成果。安塞姆·弗兰克说到,此次双年展策划构想公布之后,很多人表示反对,也有人跟他进行辩论,最后却有效地促进了展览策划的完成,让此次双年展成为讨论问题的良好平台,“社会工厂”展览可以帮助人们对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进行不断地思考,这些当代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良好的自我理解,最终有效地促进社会各个成员之间的对话。

开幕式致辞结束后,众嘉宾一起完成了火炬点燃仪式,第十届上海双年展正式拉开帷幕。

当代艺术并不仅仅是发生在当代的艺术,而是艺术家置身于当代的文化环境与社会现实,基于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当代性”,创作出反映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可以说,从诞生之日起,在杜尚、博伊斯、沃霍尔等艺术家的鼎力推动下,当代艺术始终扎根于社会。然而,步入21世纪以后,过分追求美学化和技术化的趋势,使得当代艺术与社会渐有“脱轨”之势。为此,著名当代艺术理论家阿兰•巴迪欧才会在《当代艺术的十五个主题》一文中大声疾呼,“今天的艺术创造应该提出一种新的普遍性,不仅表达社群的本性,而且,艺术创造有必要为我们,为共有的人的状况,提供某种新的普遍性,我把它称之为真理”。

洞察当代艺术中社会性因素式微的,远不只是巴迪欧一人。第十届上海双年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安塞姆•弗兰克的策划下,它以“社会工厂”为总主题,旨在扭转当代艺术濒临封闭的颓势,重新开启它走向社会、面向公众的大门,重建当代艺术的普遍性基础。事实上,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双年展,上海双年展自1996年至今已经积累了18年的探索历程。往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开放的空间”、“融合与拓展”、“海上•上海”、“都市营造”、“影像生存”、“超设计”、“快城快客”与“重新发电”,不论是名称,抑或是内容,都与社会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届上海双年展秉承并开拓了这一优良传统,以“社会”与“工厂”两个词汇作为脉络进行深度探索。

提及“社会”,诚如在安塞姆•弗兰克撰写的策展前言中所说的,中国社会步入现代化的转折点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本届双年展就将回溯到1978年这一历史参照点,重新审视当下的社会进程,并且以此探讨诸多现实问题。譬如,在构建和重构社会的过程中,社会性与文学虚构之间存在何种关系;随着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社会性的生产发生了什么变化;社会性的生产是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作为历史遗产的系统化社会,是否会影响当下社会的构建进程;我们该如何解读历史和技术对主体化产生的双重冲击;以及,在社会重构的大背景下,中国是否也会像其他国家一样,迎来主体化的加速和多元化发展。

显然,这些追问的归宿全都指向了“艺术何为”的根本性问题——那就是如何呈现当代和历史的艺术、不同的视觉符号和感知方式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比来甄别不同的文化语境和社会现实。在弗兰克看来,艺术也如同其他生产方式,同样属于“社会性的生产”,它的目的就是用关爱、情感和教育来培养公众感同身受的能力,实践艺术重塑社会的宏愿。

至于“工厂”,它和当代艺术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不论是英国泰特美术馆,还是上海双年展的举办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它们的前身都是发电厂。环顾全球,通过废弃厂房改建而成的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更是数量众多,甚至连先知级的艺术家安迪•沃霍尔都把自己并非位于工厂的艺术工作室也直接命名为“工厂”。在中国,欣欣向荣的当代艺术发生地,北京的798、草场地与上海的M50、红坊,亦都是由工业区改造而成的艺术园区。

工厂意味着生产,而非消费;意味着事件正在发生的现场,而非脱离生产环节的展示与销售。在“后世博改造”中保留工厂外形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如今形质合一地以“社会工厂”的面貌对外展示,更准确地勾勒出了当代艺术的理想形态——它是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它是始终如一正在生产的,它介入并推动社会的历史进程,并且欢迎任何公众前来参观,而绝不是束之高阁在私人府邸。

因此,在遴选本届参展艺术家方面,也遵照着这两大线索,云集了约瑟夫•康奈尔、安东•维多克、卡洛斯•阿莫拉雷斯、哈伦•法洛基、尼古拉斯•布斯曼等国外艺术家,以及赵延年、陈界仁、李秀勤、孙逊、颜峻、陈瀅如、侯俊明、黄然、胡柳、刘窗等中国艺术家。在共计77位的中外艺术家里,他们共同的艺术哲学就是关注、介入、推动社会,并且以生产性作为艺术的核心价值。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之中绝大多数都是在艺术道路上冉冉升起的青年艺术家。这也正是以技术革新为己任的“社会工厂”所要着重推陈出新的。

对此,安塞姆•弗兰克提出了他的独到见解。他表示,“艺术有别于其他形式的历史记录,它具有独特的功能,能折射人们的经历。此次双年展将探讨主观体验及其与历史性和集体化进程的联系。艺术可以将主观性及社会性的产生过程作为一个亦庄亦谐的创作主题。此次双年展希望展示主观体验与现代性逻辑、其合理化和标准化、以及主观性的技术介入之间的强烈对比。在此次双年展上,中外艺术家将齐聚上海探讨这个主题,他们都拥有共同的信念,即真理只能通过社会经验来评判”。

至于评判这艺术真理的标准,或许就像工厂的大门那样,始终是向全社会敞开的。它宣告着,唯有扎根于社会,艺术才能够当代。这才是第十届上海双年展为当代艺术贡献出的核心价值。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2015年2月15日。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