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涛”三声为哪般——张东辉妙解张涛的书画艺术创作
展览活动现场
人间四月天,云涛起龙山。4月的滕州,荆水流韵,翰墨飘香,“云起龙山——张涛中国画全国巡展.滕州站”闪亮登场,全国各地书画名流齐聚汉画像石馆“观云听涛”,央视书画频道分几个时段滚动播出展览盛况,一时涛惊艺海,波澜四起。
张涛,何许人也?缘何一现身便如此“惊涛骇浪”?
张涛,滕州人,字皓波,又名彦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张江舟工作室职业画家,本报《乡音乡情》专栏曾以“踏遍山川揽胜景 搜尽奇峰为写生”为题对其进行专题报道。此次画展,张涛将全国巡展的首站选在滕州,寓意根植家乡,有家人的庇佑,从老家出发,定能首战告捷,旗开得胜。
中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协会副会长张东辉先生致
果如所愿,“云起龙山”起了个极好的开头。对此,前来参会的中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创会主任张东辉,用了三个“涛”字加以概述,可谓语语中的,妙得其味:
涛自龙山。龙山荆水是滕州的脊梁和血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张涛是龙山之子,他一定也必然是沾了老家龙山的灵气,沾了老家荆水的仙气。云起龙山,说明了张涛没有忘本,说明了他的成长离不开家乡的栽培,离不开家乡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滋养……
展览现场
涛声阵阵。对张涛知根知底的张东辉说,30多年艺海遨游,虽然只是一叶小舟,但张涛总能拍出点“涛声”来,总能整出点不小的动静来。对于艺术的追求,张涛始终坚守“大道千条,择一而终。”张东辉所言的“涛声阵阵”,大约隐含了这样两层意思:
其一,两次“万里长征写生之旅”。第一次是在1984年的3月,年轻的张涛时任报社的美术编辑,就在这一年,他开始了单人骑车全国的写生旅行——沿黄河西行而上到宝鸡,翻越秦岭经汉中进入天府之国的四川,沿长江而下折湖南,江西安徽南部,徒步于富春江畔,顺东南沿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历时近两年时间,整个行程画了大量的水墨写生,走过了全国20000公里的土地。
创作中的张涛先生
第二次是30多年之后,张涛再次出发,穿越大半个中国,重启笔墨之旅,自驾全国边境写生行,谓之“涛行墨记”……
其二,厚积薄发。洗尽铅华的张涛,定居北京潜心作画,有幸受教于著名画家张江舟先生门下,虽身处闹市,却能终日面壁苦读,唯专研画艺为生活第一乐事。此时完成的为数众多的山水作品,已然不见早期焦墨写生中的激越与执拗,多了世事通达的圆融与潇洒,使得他的水墨人物画展现出别样的风貌,引起业界关注,人物和山水画创作收获颇丰,从2012年以来,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大型美术专业展览中入选和获奖的作品达12次之多。有感与此,张东辉用了两句设问:“什么叫厚积薄发?什么叫积健为雄?”诚如是也。
张涛先生在外写生
涛声依旧。时代呼唤杰出人才,时代呼唤精品力作。张东辉认为,成就艺术大家应具备四有:有大德、有大作、有特色、有高徒。他期望起于龙山的张涛,要依旧发扬“咬住青山不放手”的精神,辛勤耕耘;依旧发扬“万里长征搞写生”的精神,多出佳作;依旧发扬“厚积薄发多拿奖”的精神,多为家乡龙山添上一枝艺术之花,多为家乡荆水添上一勺艺术之水。这,既是对一个孜孜以求艺术家的高度嘉许,亦是对一个勇于创新探索者的深情寄托。
起于龙山的张涛,定会在云蒸霞蔚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