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些新玩意有趣极了,让人生的质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网络网购不说了,且说微信。手机一打开,微信就来了,各方信息一下齐聚手机屏幕,比用电脑还方便。正在发生的事情,拍个照写点说明通过微信一发出去,全国都知道了。刚有的想法,写了发出去,四面八方都来点赞。一个小老百姓居然能做到现场直播一呼百应,神了!现在微信上信息量之大,让人难以置信。当然,伴随着大量信息的发布,光自己手机上这些信息,就叫你应接不暇。晒孩子的晒得不亦乐乎。一个人晒自家一个孩子,有时竟可以一口气发几十张照片!还天天晒,母爱的伟大影响到智力。还有晒吃的,恨不得每一碗每一盘全都晒出来,当然还有满桌的全景图和食品的局部图,“民以食为天”,也有道理。再就是晒旅游。本来晒旅游倒有些与朋友分享美景人文的性质。但国家发展得太好,国民个个都在旅游,个个都在出国游,游的路线又都是同一些经典路线,就是发的欧洲美洲非洲的照片也大同小异,这种微信渐渐地也只好不看了。再就是人生格言,本来都是些名人经典,都属心灵鸡汤,但天天喝鸡汤也有点腻。微信上不知怎么又出现了画廊,有些画家好像也兼做画廊老板,或老师推荐学生,于是每天无数的“新秀”让你应接不暇……美术界诸家往往就天天晒自己的作品。画得好的微友天天晒肯定也受欢迎,但这种人又往往不晒自己的作品,有时晒晒也不多——的确,哪能天天有好画?李可染还“废画三千”哩,哪有那么多好作品能天天晒?还有现在美术杂志报刊也有电子版,微信上也天天送……微信中的画坛好像个人气超常的大超市哦!这不禁让人想到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话。微信上每个摊位的老板都争先恐后地推销着自己,或推销着自己的货品。你天天逛微信这永不关门的大超市,不累吗?人哪有那么多精力去天天逛?但看微信还可以有一个极有趣的功能,就是了解人。以前接触人谈恋爱,还得到处打听,这人怎么样,现在你放心,只要他上微信且喜欢发议论喜欢晒东西,这人绝对透明了。高低雅俗兴趣所在立马可现,政治立场艺术观念亦清楚无误,左派天天左,右派天天右。当然此人智慧与否,微信上也可轻易判别。天天只顾自己喜欢而不顾他人感受,死活不管地晒东西的人,多半有些弱智,因为这种晒法本来是想炫耀,结果适得其反,把自己的弱智暴露无遗。
所以在微信上,凡是被判定为弱智者的信息你可以完全不管。光看微主是谁,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其信息的性质及价值。但微信上谁是智者也清清楚楚。所谓智者,就是此人发的东西,不论是他自己的还是转发的,都十分有见地有价值有时还十分精彩,让你大有收获。微信上的智者不多,但只要智者一出现,他的东西你最好都浏览一下,或长见识或启思路,很有意思。有时我把这些哥儿们想象成我的高级秘书,我俨然中央领导。每天早上,打开手机上的微信,看看我的秘书处几个高级秘书提供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毛主席们每天不就这样“阅”与“已阅”么?这些微友真能每天都有东西让你看。某校的当代艺术博士要毕业了在晒答辩。这可是稀奇事!美国的“当代艺术”不都是三教九流非学院且鄙夷学院的一帮人弄的吗?人家啥学院都不读就成了世界大师,猴子猩猩们都在弄的“艺术”,怎么一到中国就给弄成博导导博士的好正经的事,还像模像样地答辩哩!被美国同行或伦敦公园里的猴子“艺术家”看到了不被笑话才怪!又看到某校在讨论当代艺术,才知道好多学校都成立了实验艺术院或系。就又有些纳闷,每个优秀的艺术家一生都在探索都在实验,怎么还单独弄出来成系成院?这不有些荒唐吗?高校荒唐起来也荒唐得有水平。每个时段美术界的热点都会被微信关心。例如全国美展来了,微信上天天都有讨论,骂的多,赞的少。作为全国美展的参与者,也颇有感慨。一则从骂者角度看不少观点也有道理;但从组织者角度看,许多问题也是文艺展示和评奖这种文艺主观性的无奈。有人在批评黄宾虹了,反批评之声就四起,大家都说自己懂黄宾虹,我自以为也懂一些,当然也不敢说懂完,所以也写了几篇“读懂黄宾虹”在微信上凑热闹,因为没懂完,所以还小心谨慎地打个“?”号。
有人经常批评说中国言论不自由,其实现在已好很多了。开放的微信就是个证明。美术界一些朋友也关心时事政策,有左有右,有的相当尖锐激烈,但能发。微信上几乎已没禁区了。当然有时候“小编”也要管,但时间抓得紧,也还是能发能看的。微信一大好处,就是各类观点都可以出现,对立的互骂的都有。肯动脑筋的人从各种对立观点上总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所谓“兼听则明”,这是微信的好处。例如本文把弄当代艺术的著名的英国猴子艺术家和同样弄“当代艺术”的中国博导博士艺术家相联系,肯定会惹得后者不高兴。但我说的又绝对是事实,且载入史册的猴子艺术家在业界比后者还著名得多。这就不是不高兴能解决问题的了。
看来,微信真是个好东西。但你只能“阅”“秘书处”的,不然要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