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从央美毕业季看学院创作围城现象

2015年06月26日 14:55:31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6月初举办的首届“央美毕业季”近期成为业内热议的焦点,毕业季是以往央美本科毕业展在概念上的一次升级,同时将以往不同时段的各院系的毕业展集中呈现,并呈现了一个绚烂的开幕之夜。在以全新姿态打造毕业季品牌的同时,也向校外的观众、藏家、艺术品经纪人、画廊主呈现了更为开放的姿态。

“本科生展肯定要比研究生展强很多”,这句话似乎是多年关注各个美院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展后的经验之谈。从基础到专业的系统学习训练,让本科毕业生自然有着在外界看来更为苗正根红的美院血统。对大多数经常看展览的业内人士来说,更期待在毕业展上看到一些有别于商业画廊市场化的创作,一些更质朴、更大胆、更生猛的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姿态下的创作。然而自打有了艺术市场以来,其效应便不可抵挡地渗透到行业内的各个角落,艺术院校里也无法避免。不可能为了避免市场可能引起学生创作上的效仿而让学校更封闭,但相对于早先直白的风格模仿,在这个观念先行的时代,多数毕业展上的作品似乎都在试图阐释自己创作背后的种种观念,加以各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对装置这一概念熟练的把握,相对于研究生毕业展带有过多指导老师的影子,本科毕业展则呈现出更加丰富、缤纷多元的创作面貌,只是仍有不少作品会让观众觉得,在一个学生刚完成大学的课程,还没有深入生活具有一定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时候,让他试图去创作一件具有深厚创作背景观念的作品是不是有些太勉为其难了?

学校早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版画系副教授康剑飞回忆起自己1993年在美院学习时的经历,老师同学都吃住在学校,是一种集体生活的状态,也没有对艺术家身份的界定,毕业后也都有不止一个机会的工作选择。但与当年没有外界干扰的,也较为封闭的学习生活相比,现在纵然有了大量的扩招,并且艺术市场的干扰也摆在每个人的面前,基数变大并没有导致相应比例的艺术家数量,而美院也逐渐从一个精英式的教育转为一个普及性的教育。社会上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艺术家,而需要更多带有艺术气质的,带有艺术修养的人员,可以从事各个行业。

而在艺术院校内外的“围城现象”近乎为一个伪命题之后,与其让年轻的创作者们在其还未定型的时候过早受到外界干扰,主动向他们介绍一些客观良性的来自外界、学术甚至包括市场的例子,似乎显得更有积极意义。已经举办4届的“芭莎艺术校园行”便是以每年全国高校巡回讲座的方式,邀请策展人、艺术家来讲自己的从业经历以及在与学生同龄时在创作和生活上的困惑,并分享自己解决与克服的经验。芭莎艺术主编孙国胜认为,请行业内知名人士走进校园,这是另一种教育的模式,希望学生能更加了解外面的社会,也感受艺术家除创作之外的综合能力,避免在单一学院体系下出现一个模子的创作,也给学生们对于外面世界的好奇带去了一个积极的引导方向。

对于青年艺术家资源的嗅觉是每个画廊主都必须具备的,美院毕业季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画廊的星探和猎头们寻宝的地方,但似乎与康剑飞前文所说的一样,艺术生每年的人数在增多,但从毕业创作来看,每年的尖子就是那么些人。致力于关注国内青年艺术家成长发展的常青藤计划发起人姜大方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市场中30岁和往后一直到60岁的艺术家,仍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许多“60后”、“70后”的艺术家在刚出道时,正值国内艺术市场的成型时期,市场却没有随着年轻人的入场而呈现相应的几何型正增长,留给年轻艺术家的空间一直很有限,社会留给艺术家的容忍度也没有那么高,这种情况下需要青年艺术家自己有着更强的本体生存能力。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