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无边的现实主义
近日,由中国美术学院和全山石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无边的现实主义——‘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油画风景展’学术研讨会”在艺术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全山石先生,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教授,中国美院油画系多维表现绘画工作室主任井士剑教授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的对话嘉宾有:英国东安吉利大学教授、《艺术史》学刊创刊主编约翰·奥奈斯,荷兰文化史家、美国克拉克艺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伊丽莎白·碧艾芙博士,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杨振宇教授、孔令伟教授、万木春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蒋梁副教授等理论家和画家。各位专家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多角度解释了现实主义的含义,内容丰富充实,带给听众极大的启迪。
曹意强就《写实主义观念与自然之诗》题目作了主题演讲。通过卢梭与迪亚兹、柯罗与杜比尼这两对师徒画家的比较,指出风景提供灵感,画家呈显个性,再融合油画本体语言,形成了风景画不同的风格面貌;荷兰风景画派、英国的康斯泰博尔画展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它的含义,认识“写实”是油画本体语言的最大特性,不能突破油画的媒介语言的限制,只有认识到油画媒介语言的局限性,才能掌握它的更多可能性;他认为风景画的四种类型反映了人类的四种心态,风景画是一种观看,不是复制;是一种感受,不是分析。法国巴比松的风景画正是表现出对自然的一种好奇心。从此,风景画的观察和描绘方式成了今后绘画的一种主导。他强调绘画在出现瓶颈时,解决方案往往就是到自然中去写生。如新古典主义达到高峰的时候,就走向自然,这与中国画家提到的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完美呼应。
井士剑教授演讲的题目是《现实的境遇与绘画表现》。他针对当前中国涌现的写生大军这一画坛怪象,到处都充斥着造作、矫情、虚假和不真实的时候,如何在绘画中置入真实、置入真理,比什么都来得更加迫切。他提出写生要像当年巴比松画家那样真正回到大地、回到自然、回到写实、回到油画本体。风景画的魅力在于媒介材料的觉醒。接着以谢德林与柯罗的比较分析,以米勒与库尔贝的比较分析指出现实主义精神的实质在于“自然之诗”和“自然之思”这两个维度。在谢德林与柯罗这个对子的比较中,前者倾向于造型的主体描绘方式,后者倾向于视觉的隐性观看方式。前者画面构成上有一种圆形的回环,后者则是一种直线与方形的组合;在库尔贝与米勒这个对子中,强调了两个人所不同的是对事物的质感的表现,但共同之处在于社会性内容的传达。他还列举了卢梭作品的壮美、阳刚的诗性,列举了杜比尼作品对人文、田园、生活的融合特色。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态度和精神,它在发生时已经存在,它在显现时仍然发生。
在对话环节,约翰·奥奈斯提出了不同的地理、地域风貌特征给艺术的影响。艺术文化研究的基础是自然,而我们现在艺术文化研究中缺失的主要元素是自然本性。自然既指环境的自然,也指人类头脑的本性,两者之间的同构和匹配关系,这是现实主义应该关注的话题。在发言中提到,库尔贝是发表“现实主义宣言”的画家,奥奈斯的一本书中就有一个章节以库尔贝为例,写到其所在区域有许多山岩,与枫丹白露地区柔和的美景是不一样的。库尔贝画风景,也画女人体,在风景中山岩、水、树又都有着女性的隐喻和移情。自然的风景和居住地环境和艺术之间是可以转换的,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家气质的一个角落和表征。
此次学术活动,让人们以此为契机,更深刻地了解“立足现实,面向自然,关注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更深入地思考其观念的发展、命运和未来。“无边的现实主义”给大家的讨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思维和讨论空间。自展出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观众纷纷要求延长展期。为此,主办方与相关单位和藏家进行磋商,现决定展览延期到28日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