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潜力”一词屡屡付诸报端,极为鲜目与流行,各行各业都盛行“潜力”风:“最具潜力的十支股票”、“最具潜力的十大行业”、“最具潜力的十个城市”层出不穷,以“潜力”来吸引眼球,以“潜力”来招摇撞骗。而美术界也刮起了“潜力风”,诸如“当代最具投资潜力的十大画家”、“中国最具潜力的青年书家”等等。最具“潜力”是否真的有“实力”,就另当别论了,无非只是一种宣传噱头,然而将“潜力”等同于“实力”,“潜力”的宣传过度,却是对公众的一种误导。而“潜力”的滥用直接折射出当下书画艺术价值评判体系的混乱。
伴随着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交易活跃,成交价屡创新高,艺术投资时代已经来临。当代名家的书画作品价格甚至偏离了价值轨道,高得离谱,名家书画投资的价值洼地越来越少。而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各种层次的书画艺术家纷纷涌现,与已经成名的书画家相比,青年书画家因其作品价格低廉,而受到艺术机构的追捧。但想从众多青年艺术家中下一个成功的赌注,那跟中彩票没什么区别,毕竟在若干年后能够成名成家的也就几个人而已。于是“如何寻找书画艺术市场的潜力股”成为众多艺术机构的热门话题,而“最具投资潜力”自然成为许多青年书画家的标签,以吸引艺术机构与大众的眼球。如此说来,“潜力”无非就是一个广告词,与当下的“大师”满天飞没什么区别。也可以这样理解,越是标榜“大师”的,最不可能成为“大师”,越是标榜“潜力”的,往往最没有潜力。
更有意思的是,关于如何衡量年轻书画家是否有潜力,不同的艺术机构交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机构提出三点论:“一看传统笔墨功夫扎实与否;二看对待艺术的态度是否真诚;三看是否有超越自我的动力和勇气。”更有机构提出详细的八点论:“一是独特的个人风格;二是对前人的突破;三是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四是拥有高难度的技法;五是有自我检讨和反省的意识;六是具有良好的修养;七是有学识,有思想,有扎实的字画外功;八是对艺术的虔诚和痴迷。”尽管非常细致,但衡量标准和评判概念都很模糊,而且都是高标准,许多都是基于古往今来书画大师级别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共性的东西与优秀的品质。放眼当下书画界,同时符合这些标准的艺术家本身就少之以少,更不用说是拿来筛选青年书画家了。当然提出这些标准也是有好处的,就是指明了青年书画家的努力方向,比如要多读书,注重书外功与画外画的积累;要真诚为艺,把艺术作为一生的追求;要有全面的修养,书品如人品,画品如人品等等。如果用这些书画常识的观点与概念来衡量年轻书画家是否有潜力,其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对具体的书画家个体而言,只有天赋的不同,没有潜力的区别,任何一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人们经常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就是这个意思。反之,即使艺术天赋不怎么样,却取得极高艺术成就的在书画艺术史上也并不少见。诸如明代的书画大家文征明,据记载性格敦厚,天资较差,后来下苦功,每天临摹千字文十本为课,晚年才创出自己的风格,是个苦学成功的大书法家的典范。而近现代木匠出身的齐白石是一个最为典型的案例。他凭借着个人锲而不舍的努力,在书法、绘画、篆刻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卓绝的艺术成就,而在齐白石的青年阶段,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普通的木匠居然会取得如此成就。如果用上述标准去衡量,青年的齐白石一没有独特的个人风格,更不要说对前人的突破;(风格太早形成也不是好事,艺术讲究大器晚成)二没有高难度的技法;(即便是晚年的齐白石,技法难度也不大)更不用说学识,思想,以及扎实的字画外功。也就是说任何标准衡量青年齐白石,都是没有潜力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齐白石已真实地存在于近现代书画史中,印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齐白石的经历不可复制,但从这个例证中,我们获取了一条极为重要的信息就是:无论天赋如何低下、出身如何卑贱,只要努力,照样可以取得艺术的成功。历史的风趣之处恰恰在于看似没有“潜力”的书画家却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而那些被时人看好、有“潜力”的书画家往往更容易被历史所逃汰。
正是因为“潜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和力量,“潜力”最重要的特征是不可见,如同冰山理论,可见的冰山只是其中的一角,而沉浸在海面以下的部分,谁也不知道有多大。与其空谈“潜力”,不如着实“努力”,一个书画家的出身、天赋与潜质是无法选择的,但一个艺术家的才华、学识与成就却可以通过努力获得。
“潜力”看不见、摸不着,谁说了也不算,唯有“时间”才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