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良:书法就是书法
近日到张锡良先生家中拜访,作为入室弟子,我严守规矩,只带习作,不带礼物。目抚老师书斋的卷帙浩繁,墙上新挂的几幅墨宝,无不油然而生新的敬意。
老师一贯倡导书法的“专业意识”。他常说的一句话:“书法就是书法”。他认为,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纯粹的符号艺术。从笔墨、线条、间架、章法,到审美情趣,都有一套由古至今,由一体至多体,自然演进的尚韵、尚法、尚意、尚势、尚趣、尚质的审美取向和情趣。老师总是将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来思考。他说,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不断链的文明,与无数文人世代传承书法国粹,坚守书法神圣,密不可分。
如何坚守神圣?老师说,必须以虔诚敬畏之心,恪守书法传统,不能“任性”。同时,要不断学习文史哲美,不断观察分析自然万物,提高字外工夫。书法跟素养密切相关。线条是书法赖以生存的核心要素,因此对线条的讲究尤为重要。比如怀素那流动、连绵、奔放节奏的草书与八大山人迂回、婉转、从容、匀速的节奏迥异,弘一法师的缓慢、匀速、稳进的节奏与徐生翁衄曲、顿挫、渐进的节奏也完全不同。各种书法的历史涵蕴,审美特征,艺术面容,全赖线条来体现。所以,楷、行、草、隶、篆,无论你写什么,书法家关注的唯线条而已。
讲到此,老师抬手拂袖,使转笔管,一字一顿:“所有书法艺术的情愫,所有线条节奏的表达,都要靠用笔,靠笔锋的平动、绞转或提按完成。再新的艺术观念也不能替代严格的技法训练。多写,是学书的不二法门,只有大量去写、去练,你才能获得经验,才能感受笔法过程中细致变化,才能写出内涵丰富、千姿百态的线条。如庖丁解牛,穷尽十九年的苦练打磨,方能游刃有余。”
老师有方闲章曰“庖徒”,意在鞭策自己要像解牛的庖丁那样,不断地锤炼书法的技巧,以期实现创作的自由。他寒灯冷凳,清苦孤寂,数十年持守。有幸的是,虔诚终有回报,他以一介布衣被书坛所认同。30多年来,他多次参加国家级书法展览并获奖,并在2006年担任了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评委,2007年、2009年又相继任全国第九届、第十届书法篆刻展览评委,近年还被邀至中国美术馆、法国、台湾等地举办个展。其书法博采众长,碑帖兼得,笔下的线条时而厚重沉稳,时而笔致翩翩,宕逸流美,人称“赵之谦第二”。
锡良师强调,学研书法的目的应该是净化心灵,提升人生境界,也就是完成一个“人”。市场的商业价值是附属物。先生从不走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所谓“捷径”,秉持君子之风;即使“爱财”,也是“取之有道”; 即使惜墨如金,也不钻钱眼;即使功成名就,也仍然保持着简俭的生活。
望着眼前的老师,年逾古稀,精力充沛,一脸的慈祥谦和,谈吐深刻、文雅。与其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其品性,不如说是长期艺术学养之修为。
为了有力地倡导书法的“专业意识”,传播自己的书学思想,2013年,老师创立了“张锡良书法讲习所”。在星沙“山水芙蓉”小区简陋的教室,二十多个高级学员济济一堂。这里,既有他独特的书法理论讲解,又有他为每位学员量身定做的辅导点拨。他放弃安逸,东奔西忙、不计名利,引来无数书法爱好者拥趸。不久前,讲习所第二期开学,鄢福初、刘一平、崔向君、胡紫桂、周少剑、伍剑、周梅松、夏碧波、詹利亚、蒋冰等名家齐齐助教,人气更旺,书味更浓,人称“湖南书法黄埔”。
著名书法理论家、《书法导报》副总编姜寿田评介说:“张锡良书法的品牌效应,使他成为当代湖南书坛的某种象征;而他对湖南后起书家的提携与启蒙,也使得湖南中青年书家群体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并在全国书坛日益产生重要影响。”每当人们称赞锡良师时,他总是谦逊地说:“是民族文化,尤其是湖湘文化养育了我,是书法滋润了我,我总要为它做点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