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画缺乏视觉冲击力 因而将会逐渐边缘化
“视觉冲击力越强,生命力越短暂”
过去,中国人欣赏画作的方式是缓慢而仔细的。或三五好友清玩雅聚、或焚香沐手独坐窗前,慢慢展开手卷、摊开册页,反复品读。尺幅是小的,笔墨是精到的,这才能经得起百看不厌。
而今天我们看画的场所与方式发生了改变——画作需要被悬挂在场馆里,大的空间要求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国际双年展/三年展制度更让平面作品显得单薄,一幅画显然没有一件“艺术项目”或者“系列计划”来得讨喜。
在这样的现实境遇下,有观点认为,传统花鸟画缺乏视觉冲击力,面临边缘化的危险。许多画家为了营造视觉冲击,尚繁复铺陈,讲平面构成,崇色彩缤纷。对这种观点,霍春阳认为,“不需要视觉冲击力,视觉冲击力越强,生命力越短暂。”。
霍春阳用“力行无远途”来解释这一观点。“冲击的东西是一瞬间,它不是长久的,长久的东西必然是放松的、守静的。刚柔相济是艺术之三昧。肤浅、躁动、刺激、有火气和纵横气的作品是病态的,是短命的,更达不到与众生同体的永生。力量不可过于外露,锋芒太过容易折损,应举重若轻,劲健而非用蛮,有力而不鼓努为力,所谓力行无远途,企而不立、跨则不远。急功近利必将一泄无余,用力则不安、不安则不静、不静则不深、不深则不厚、不厚则不宽、不宽必不雍容。气脉贯通形成笔墨韵致,于是笔精墨妙、气韵生动。国画艺术区别于西方绘画关键即在乎此。”
中国画的工具本身也限制了其尺寸——不是说一定不能画大,而是说画到合适的尺幅更有利于艺术表达的自如。
霍春阳说:“我们表演发挥有个度,不是越大越好。场馆展览与手卷效果不一样,但是写大字的有几个好的?为什么那么多大字,都比不上王羲之的一个尺牍呢?毛笔杆的粗细,笔头的长短,人握着的时候的感受,在多大的尺幅上感觉最自由,发挥最畅达,是有一定分寸的,不是无限量的。就像是赛跑,跑百米如果跑进8秒,心脏会破裂的,身体会崩溃的。道理一样,表达是有极限的,一味的求大,不是正途。我们不能以尺幅的大小来衡量艺术境界。过去也有这种说法,说画大画要取势,近看看趣,远看看势,和小画不一样。但是拿着跟墩布一样的粗大的笔去在几个丈二那么长的大纸上画竹子,就失去了最适合、最畅达的表达状态了,画出来就不耐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