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陈宇强:卢浮宫的“幻想”被打破不是坏事

2014年12月17日 09:57:59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日前,一篇《中国画家利用卢浮宫来蒙骗已成惯例》在微信上被频频转载,文中说一位重庆画家向文章作者诉苦,称自己的作品被组织到卢浮宫卡鲁塞尔厅展出,花了很多钱却没有得到宣传效果。文章作者认为,“拿巴黎卢浮宫忽悠艺术家,艺术家自欺欺人忽悠国内的看客,这本就是周瑜打黄盖的事”。而且,“巴黎卢浮宫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家解不开的情结。未成名的人希望借卢浮宫的招牌炒作自己,已经成名的人也想借这个牌子提高身价。”

这篇文章是旅法作家黄冠杰12月4日在《中国周刊》所发表的《是卢浮宫忽悠中国画家》。黄冠杰在随后的一篇文章中表明,文章原标题为《中国艺术家的卢浮宫情结》。原标题表达出时下艺术家所表现出对场所的情结,尤其是国际展馆的情结。

卢浮宫,已成为蒙骗的手段?

近年来,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走出国门,获得与国际艺术家们对话、交流的机会。这本身是值得鼓励的事情,对于当代艺术、具体到艺术家来说,也是成长的必经阶段。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事件出现,上述文章遭到热议让人们再次将目光聚集到卢浮宫这一原本神圣的场所上来。

原本被认为是神圣的场所原来只要交钱就能展览,变成别有用心之人用来蒙骗他人的手段,这样一来卢浮宫的地位,及那些曾在卢浮宫展出过的中国画家瞬间变得可疑。这也勾起人们对于2005年卢浮宫博物馆收藏《八骏图》事件的回忆。彼时画作者执意认为其画作已经被卢浮宫博物馆收藏,而卢浮宫博物馆则坚决否认。

这一事件最终未有最后的结果,以双方各执一词结束。但是卢浮宫博物馆只收藏“1848年以前的西方艺术作品”及“地中海周围地区的古文明艺术:包括埃及、古东方、古希腊、古伊特鲁立亚和古罗马艺术品”的标准,可给后来者提了醒。

到卢浮宫参展之所以热行,首先因为卢浮宫,即便卡鲁塞尔厅也是不错的展出场所。到这个场所参加展览,对于艺术家来说,确实有很好的交流效果。但是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有了卢浮宫的参展记录、收藏记录,作品的市场会更好。尤其是对那些不明真相的藏家,更是如此。

德国海德堡大学艺术史博士柯鹏就此说,藏家在审视作品之时,应该用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不应该用耳朵去判断作品的价值。“如果关心喜爱艺术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用耳朵看作品的话,那些虚名就会消退了。我们还有更多的艺术普及工作要做。”

“对场所的幻想必须要被打破”

从中国画家对卢浮宫情结中,可以看到中国画家对能走到世界一流场所,获得国际认可十分渴望。二是中国画家对当下世界艺术的现实认识并不清楚,因此才有误认为到卢浮宫卡鲁塞尔厅展示就获得国际认可的假象。国内画家们迫切获得国际的认可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国内画家要走出去,从心态上要注意什么?

柯鹏认为,对于艺术家来说,在“一流场所”中展示自己,确实是获得认可的一种形式。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一流场所”,并且如何对待这种“一流场所”。

柯鹏说,“文中所提到的‘卢浮宫卡鲁塞尔厅’本身是个不错的展示平台,问题就出在‘卢浮宫’这个前缀上。这个擦边球,对于敏感而脆弱、希望快速成名的中国艺术家有极大的诱惑力。在任何一个场馆中进行展示,总体上来说还是一件好事。但是艺术家的虚荣心理和国内受众的膜拜心理,会对某些场地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种幻想需要时间和事件来慢慢打破,而黄冠杰先生的文章就是从某种角度提示这种幻想。当然,皇帝的新衣永远都会存在,也只能随它去了。”

这种幻想的打破,对于国内艺术家并不是一件坏事。当艺术家们开始正视自己的作品,认识到艺术的成长需要持续的努力,不存在场所的幻想,也不存在受到国际权威的认可等等“一战成名”的幻想时,这种展示与艺术交流才获得真正的意义。而且,从未在卢浮宫展出而名满天下者大有人在。旅法艺术家赵无极、朱德群都没有在卢浮宫开过展览,作品一样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艺术家“走出去”的遭遇是一笔财富

此前信息时报《艺术周刊》曾专题报道《国际艺术界与中国艺术界双向渗透仍需多年努力》,我们曾提到中国艺术家们不断走出去,却遭遇冷落的一些案例。如在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上,中国艺术家们的作品观看人数少,达不到事前预料的效果。

这种遭遇是“走出去”的艺术家们必经的磨练。

当一位自认为不错的艺术家走出国门,却遭遇冷落时,内心的挫折可想而知。但这个阶段无法避免,艺术家们需要预料到这一点。“一位艺术家在另外一个文化圈中遭遇不同的处境,这本身不可避免,甚至被视为是这位艺术家的财富。事实上我们也看到在八十年代末前往巴黎定居的一些中国艺术家在不断使用着这种财富的例子。”

柯鹏表示,“我们无法要求全世界的人都对中国艺术家奉若神明,正如没有一位外国艺术家被全部的中国人都奉若神明一样。身份和国籍是在参与国际交流过程中最先被消解的因素,只有将自己视为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异类,才有可能被其他人多接受。这个进程已经开始,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