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当代文人画土壤已荡然无存

2014年12月17日 08:53:20  来源:华商晨报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有些文人要画画”,此句出自微信圈疯转的一则帖子,不少人看了会意发笑。

而在当下的中国艺坛,尤其是书画领域,虽然繁花似锦,实则盛名之下。尽管流派纷呈,大师的帽子犹如恼人的小招贴广告般横飞,但诗书画皆精者却寥寥无几。

文人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托和载体,长存于书画发展史中历久弥新。而近年来,随着所谓“国学热”“传统热”,新文人画也没能逃脱资本逐利的目标,被各种典雅而又略显生僻的词汇打扮得花枝招展,成为各大拍卖市场上一道“风景”。

传统文化画,一般意义上是指古时文人、士大夫的艺术作品,区别于皇家画院富丽写实风格,文人画更加追求的是精神的遗世独立与高傲清洁,不求形似,恰如倪瓒所言:“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题画墨竹)

当今社会,文人画生存、发展的土壤实则荡然无存。文人在古代仅是一种身份上的认同,文人作画也只是修养心性的一种手段,在画家已经高度职业化的今天,文人形而下的架构都已经不复存在,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屏去经济炒作的因素,当代文人画约等于伪文人画。

究其原因,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大都诗书画俱精,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是名副其实的精英阶层,他们借用梅兰竹菊、山水等自然景物,抒发自身性灵的一面, 或怀才不遇,或壮志难酬,或家国之恨等愤懑之情。他们重视文学、书法修养,绘画的基本功也一点都不差。他们强调神韵,但至少是在“形似”的基础上。

而当代大部分所谓的文人作画,不但缺乏基础的造型功力,精神上亦只是追名逐利,毫无高洁可言。更有甚者,不但诗书不同,对传统文化更是一知半解,竟 然率尔执笔,或抹一二杆歪竹、病梅、怪石,以“从容、气韵、壁立、宁静、拙朴、敦厚、淡泊”等杂糅其间,涂抹几笔堪能写出千字论文,实则笔下千言,胸中实 无点墨,以致一位专业画家用“色胆包天”来讽刺另外一位半路出家的文人画画家,“他没有任何造型能力,作品只是各种颜色的堆积”。如此之人,作文人之画, 岂不令人大发一噱?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知行合一、格物致知,除了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邃的功底与文化上的认知,换言之,不读书,从根本上就无法掌握文人画深刻的内涵。

说新文人画之所以是伪文人画,也并不完全在于画者究竟有没有文化,毕竟当下的信息化社会对比古代,社会基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多维度,多元化与包容是当地艺术的标签。

之所以称之为伪,更深层次在于艺术家是否有艺术担当与社会责任感,能否独立于芸芸众生之上,作为先知先觉的守护者和眺望者,有引领审美风潮的勇气,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称之为文人画。而这样的大师,不知当今世上是否得以一见?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