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中韩当代艺术国际交流展”有感
10月26日,“道路”国际艺术展北京站暨第五届中韩交流展在北京99美术馆开幕,此次群展以“道路”为主题,阐释当代艺术的方向与方法问题,追问国际语境下的艺术精神诉求。黄丹麾学术主持,郝青松策划,金一海、郑于范、徐龙殷等11位韩国艺术家和伊灵、朱九洋、李大鹏、孙华卫、饶松青、胡月朋、胡戎、解危、智军、孙策、董贵晗、毕学军、杨柳、张天红等28位中国艺术家参加。
当代艺术的现状,同时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现状:现实异化,信仰虚无。当代艺术最初的叛逆精神已消迩,在对观念艺术样式化的追逐中失去了生命本真,清醒的艺术家都会有所觉察,中国当代艺术又到了一个寻道的转折时刻。道路修复需要实实在在的具体推进,需要艺术家整体的反思和重建。道路的反思由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缘起,进而扩展到对整体空间中的历史反思。作为亚洲近邻,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有着共同的历史传统,亦有着近似的现代性问题和困境。中韩交流展的意义正在这里,艺术家通过作品与展览的对话,更加明确在道上的现实处境和承担,以及道路未来的方向。
“道路”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中国哲学中,“道”充满了神秘性。在中国文化中,“路”与“道”是融为一体的,“路”是指“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说文》中说:“路,道也。”《尔雅》中说:“路,途也。”“道路”之于当代艺术无疑是灵魂与生命,因为艺术就是以视觉图像的方式向观者敞开至情至理之“道”,这种“道”既是真理又是引路者,只有以“道路”为风向标,当代艺术才有发展的前途。
中国当代艺术则肇始于决澜社、繁盛于“85美术新潮”。上世纪30年代,“决澜社”画会庞熏琹、倪贻德、王济远、周多、周真太、段平右、张弦、阳太阳、杨秋人、丘堤力士们,肩负着中国“新兴艺术的使命”而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掀开了中国的美术运动新的一页,成为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始作俑者。之后的“85新潮美术”不仅仅是当代艺术运动,更是思想解放运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是一个融合了形形色色风格、技巧、题材、主题、形式、目的和审美的广阔舞台,表现媒材和观念越来越趋向多元化,但是多元不等于混乱与无序,全球化思潮、后殖民主义、跨文化情境、性别主义、新东方主义、后传统主义、媒介主义、身体政治学等重大主题成为新的显学。在此情景下,身份、身体、时间、场所(空间)、语言、科学与精神性愈加显示出重要性。
韩国的文化与中国具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中国文化艺术对韩国传统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韩国经济在20世纪后半期一直在强劲增长。韩国当代艺术近几年经历了相对可控制的增长,已经逐渐与中国和日本当代艺术拉近了距离。
自从全球化概念提出以来,多元主义一直与之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新多元主义有四层含义:其一,是分化,即分化为一些足以具有共同价值、并采取合作行动的小而又小的单位;其二,就是把价值的问题留给选举过程来解决,即允许大多数人将其价值强加于少数人;其三,就是发现所有文化所共有的价值;其四,是致力于各种价值(包括多元文化论本身,它能够为这些文化所包括的大多数文化所肯定)的重新阐述。在21世纪的文化语境中,新多元主义具有积极的文化价值,它能让每一种文化都能显示出其最宝贵的价值。由新多元主义文化理论我们可以对新多元主义美学理论和艺术理念进行界定。这种新多元主义主要体现在:其一,东西方艺术的交融;其二,对西方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借鉴;其三,对东方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吸纳;其四,不同画种、材质的相互渗透与重构。
此次中韩当代艺术国际交流展秉持新多元主义与后东方主义,倡导艺术的现代性与当代化,它虽然以东方文化为创作核心,但是善于吸纳外来文化的优长、借鉴一切有益的艺术手法,形成了既有传统又超越传统、既有东方符号又有西洋印记的精彩纷呈的崭新面貌。无论是文化取向、审美理想,还是艺术语言、创作技巧均体现出新多元主义文化、美学特征。
本次展览在坚持新多元主义的同时,骨子里流露出来的是后东方主义,那就是随着东方各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东方艺术的崛起与复兴亦为大势所趋,由此增强东方艺术的话语权和自主性,挑战西方艺术中心论和西方话语霸权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次画展以发扬光大东方文化艺术精神为己任,秉持东方艺术的写意性和神似论等优良传统,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重构东方主义,进而把新多元主义和后东方主义进行对接与交汇,形成了以后东方主义为核心、新多元主义为补充的辩证艺术理念,从而把新多元主义和后东方主义合而为一、优势互补,这是极具文化战略眼光之举。我由衷地相信,此次“道路:中韩当代艺术国际交流展”立足东方,放眼世界,定能为东方当代艺术的发展与繁荣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本文作者系黄丹麾博士、中国美术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