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画坛需要推动更需要刺激
策展理念激发上海画家才情
谢春彦(画家、艺术评论家):《新民晚报》邀请上海具有代表性的国画、西画画家,以睡莲为题作画,这样的策划和主题让这张历史悠久的报纸尤显年轻。
莫奈曾给所有学画的人以促进力量,“向莫奈致敬”是检验这个展览学术水准和上海画家才情的激发点,给人一种惊艳之感。
策展人要求画家们画得跟自己不一样,当然也要跟莫奈不一样,这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我觉得这个点子非常好,我们就是要在“老生常谈”的状况下撞击出新风采。看过画展之后,大部分画家的作品都使我有这样的感觉,这些画家都已功成名就,有着很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追求,这次,他们把中画和西画结合在一起进行创作。
这种策划的方法,让这次画展的作品有别于从前,看了之后,感到老作者老题材有了新的面貌。刚去世的张桂铭先生的绘画语言跟平时的也不太一样,如果他不走,从这次的几幅画可以看出,他还可以更有成就。
以同一题材作画,实际上对这些画家也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大家一起画,又形成了竞争,我认为,艺术竞争是非常重要的。此次展览不但展示了这些画家的大作,也可以让人看到这些画家面对同一题材时的创作心态和创作热情,这是一种新的鞭策。
陈逸鸣(参展画家):策展人林明杰召集我们,问我们要不要以莫奈的睡莲为引子,来一次PK?“向莫奈致敬”也好,PK莫奈也好,其实都怀着对印象派大师艺术精神的崇敬和尊重之心。于是,在莫奈特展之后,在上海出现了主题和创意都非常新颖的这次画展。
画展的主题确定后,画家们还到嘉定仔细观察荷花,大家都很认真,有画家说,这次画展不是可以随便参加的,他们私底下这样表示是不多见的,说自己“紧张”,说明他们非常重视。
这次画展为各画种的聚集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李超(艺术评论家):看到有很多朋友在微信贴出了正筹备“向莫奈致敬”画展的信息,我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义,一个主流媒体机构承担了文化传播的角色,包括后期再进行慈善拍卖的合作,为公共文化传播挑起大梁,这种机制背后是文化政策和机制的设计配套,我认为《新民晚报》开了很好的头,我非常看好由《新民晚报》这样的主流媒体策展并主办的画展。
我觉得这是一项非常好玩、很有创意的活动,选择莫奈,是因为莫奈特展在半年前很火,莫奈的睡莲唤醒了全世界的记忆。“向莫奈致敬”这个主题非常好,它使东方和西方艺术能够平等地对话,艺术家可以在个体自由的前提下进行多元的探索。
艺术家画睡莲,我更期待对艺术家之间的合作和学术探讨方面有新的推动。这样的展览不能完全是海派画家的联谊会,而需要有学术的追求才能承前启后。
上海画坛需要挑战“自我”
杨正新(参展画家):刚刚看了一遍“向莫奈致敬”的睡莲画展,之后又看了其他楼层的近代画作,有什么区别呢?“睡莲展”显然有生活,有现代精神,有时代性,跟我们贴近,这批成果很让人振奋。
这次展览的成功,首先要感谢《新民晚报》。《新民晚报》考虑得很周到,作画前,先组织画家去观察睡莲,很多画家之前没有画过睡莲,我之前也很少画。
“画睡莲”有两个要求,第一是“向莫奈致敬”,第二是画出中国的特色。艺术创作总是需要有人推一把的。我画的时候就考虑要画出与莫奈不一样的画,我学过油画,因此借用了一下油画手法,这样的偶尔反串很刺激,也有新鲜感。创作的时候我很激动,出来的效果也有新意。
画家经常动脑筋是有好处的,经常想想问题也是有好处的,上海画界确实需要这样的刺激,多搞点有创意的活动,艺术机构和媒体都可以推动并丰富活动的形式。
这次画展还发扬了慈善精神,每人捐赠一幅最喜欢的画,这种爱心精神要提倡。
黄阿忠(参展画家):用什么样的作品展示自己“向莫奈致敬”之情,这是对画家的挑战,而更高的要求是,画得不一样(实际上骨子里还是一样的,因为一个画家画到现在,他自己的审美观和各种的技法有长期形成的过程)。今年6月,我去莫奈花园看了一下,发现它和莫奈笔下的花园不太一样;从展出的作品看,我们秉承了印象派对艺术的处理或者说对艺术的感觉。
李超(艺术评论家):我期待这个展览办成系列展,明年再向另外一个大师致敬。这是对优秀文化精神的尊重、认同,在这个基础上提升自己文化的自信心。
上海画家完全可以错位发展,关键是要有一种自觉,不要跟着别人亦步亦趋。艺术上没有标杆,艺术上也没有五百强五十强,要真正战胜的对手就是自己。如果过了四年还是重复自己的技能,那你就被自己打败了,如果一两年寻找新的突破点,实现某种实验性的探索,你的艺术就会有进步。借助同一个主题的交流可以反馈给自己,在这个活动中知己知彼,这也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
大家都要有一种跨界合作的精神,前段时间,张充仁展览中的一张照片,显示了张充仁和张大千等人在画画,实际上他们有思维的交集,很有时代气息,画西画的穿着西装,画国画的穿着中装。这次画展有中西交流的氛围,我希望100年后可以为后代留下这样的交流痕迹。
面对经典突破经典超越经典
肖谷(参展画家): “向莫奈致敬”的意义就是面对经典、突破经典、超越经典而成为经典。而这次展览提供了这个可能。所以说这个展览意义非凡。
“向莫奈致敬”的“睡莲展”或者说“睡莲展”向“向莫奈致敬”,其意义是什么?就世界艺术史而言,莫奈的“睡莲”系列是他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与科技发展对传统审美的一种挑战及跨越。这种挑战及跨越是心灵与自然构连的体现,是技法集成后的恣意,是品味把握的潇洒,是文化与修养的展露,是传统的当代性转换。
今天,我们以“向莫奈致敬”的方式,举办“睡莲展”,应该不仅仅像莫奈那样画不同时光下“睡莲”的恣态和色彩,或者画一些表面的形状和没有色彩的“色彩”,而是通过这种特定的方式,在画“睡莲”的过程中,用心以自己的方式,描绘、感受、表现心中的“睡莲”,让“睡莲”在我们的心里“醒”来,在或浅蓝或粉红或微紫的“睡莲花”的绽放中,面对经典、突破经典、超越经典,这就是“向莫奈致敬”的意义。
这次展出的这些作品不能说是“经典”,但为面对经典、突破经典、超越经典而成为经典提供了可能。因此说,“向莫奈致敬”的“睡莲展”意义非凡。
舒士俊(艺术评论家):上海曾是中国画的半壁江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上海名家在全国都是赫赫有名的,但前阵子评选的中国画当代五十强,入围的上海画家却寥寥。
上海的画家勇于创新,但是中国绘画,不管是中国画还是油画,需要有根的精神,这种根的精神是衡量民族艺术很重要的标准。
就我对中国绘画的理解,我认为,这次画展气韵生动。着重谈两点:首先是透,就是说气能够透,光也能够透,而且我觉得,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光与气是通的。第二,中国画是与宇宙接通的,石涛画里有四个字“乾旋坤转”意思就是气场,一张画里面应该有气场。现在有些人写了几年毛笔字,画了几年中国画,就称自己是画家了,不过,他的画面的气是散的。像水库一样,没有拦水之前它是一片丘陵地,周围大坝一拦,它的水就涨起来了,如果周围拦的大坝有一个缺口,水就会流失。所以气场的重要性就在于此。石涛讲的“乾旋坤转”这四个字是宇宙的规律,地球、月亮、太阳都在转,地球上所有的运动都是在转,你眼球看东西也是在转,对这个转如果你有深的体会,你就对气场有体会了。
上海心态成就独特的展览
谢春彦(画家、艺术评论人):我觉得近年来《新民晚报》策划的大型艺术活动,有一种稳得住的上海心态,这种心态是上海文化的总的心态。
美术家评选多少多少强,这是违反艺术规律的事情。在“向莫奈致敬”的主题下,每个艺术家不是跑到这里来参加评选的,而是来创作的,那种在艺术上评“几十强”,实际上是一种对艺术没有信心的表现。
这次画展的策划,再次证明上海文化还是有自己的特点和思想的,这难能可贵。《新民晚报》近些年策划的活动非常沉得住气,用行政的手段来操纵艺术创作的事几乎没有。在已有艺术市场面前发挥特色,一件一件做下去,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好的成果。
陈强(画家、艺术评论人):我认为好的展览要具备五个方面:第一是好的策划,第二是好的题目,第三是好的作品,第四有好的场地,第五有好的传播。这次展览这五个要素都具备了,这次展览对上海来说也是非常独特的。
我个人认为,上海是印象派最早登陆的地方,是中国人最早认识印象派的地方。所以策划这场展览意义很大,是接地气的,具备了海派文化的要素。通过“向莫奈致敬”,在尊重艺术,发展艺术的基础上,使海派艺术成为中国的标杆,而这次展览也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当代性展览。
从莫奈的角度来说,“睡莲”的寓意很深刻,里面有很多内心的感悟。莫奈最后得了白内障还能够画出这么眩目的画,说明他很自信。在这样的视力下能够画出有强度、有内涵的作品,就是由于他内心的强大。
通过这次“向莫奈致敬”的展览,我看到了海派艺术家的强大,也看到了海派艺术家在中国艺术现代性上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