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文夏:美术馆的基本职能需要重视

2014年12月12日 11:52:55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对于中国当下大批新建的美术馆而言,建筑或者说是陈列空间已经不再是问题,对于生活在北山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居民而言,艺术展览对于他们而言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而似乎有点泛滥成灾了,但是这种泛滥成灾依然是有限的,参与到艺术的居民在一线城市也仍然是少数,或者是从业者和爱好者偏多。对于一个美术馆而言,参与者不需要是艺术的爱好者和艺术行业的从业人员,假如美术馆是一家公司,其产品所面对的群体应该是尽可能广泛的城市居民。

没有艺术意识又何来谈教育

已经有很多美术馆意识到了公共教育作为美术馆的一个基本职能的重要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公共教育的尝试,当下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自主开发的课程和讲座,多由美术馆的公教部门设计方案和联系授课教师,这种类型有其人员基础和美术馆的运营理念基础,课程内容多针对更为专业的群体。第二类,依托于美术馆自身的馆藏,就馆藏进行更多是艺术史知识的普及和推广,这种类型需要美术馆自身有着较完善的馆藏理念和馆藏运作,专业化针对性没有第一类那么强,更具有普及性。第三类是依托于美术馆展览的艺术家或策展人的讲课人式的公共教育,这种类型的公教活动形式多为讲座,周期往往不持续,内容和水平的可把握性不强,往往依靠主讲人自身的水平,容易变成讲课人自身的回忆谈话,教育和普及性层面的意义不如第一类和第二类,其存在更偏向于一场展览的附庸存在。

三种公教类型都有其存在意义,却也都有其问题,就公共教育这一职能在美术馆中的存在价值而言,如何通过更多的形式和模式增强基础受众对于美术馆的关注度是现阶段美术馆在城市中建设的亟需解决的。公共教育是增强美术馆的用户粘度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当然其存在意义不再仅仅如此,但是在一个艺术并未理想化被大众所关注的环境下,这种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不难发现三类公共教育中,第一类自主研发的课程多能偏向于儿童教育和少年群体的需要,而依托于美术馆馆藏的第二类和依托于美术馆展览的第三类所针对的群体其实更偏向于青年和成年人,而且是在这一群体中对艺术有较高接受度和认知度的部分。就美术馆本身而言,公共教育所针对的群体和美术馆本身所希望服务的群体是在同一个集合内的,但是当两者所服务的对象都是极为有限的艺术爱好者群体,那么美术馆本身的社会职责便是缺失的,美术馆在一个城市中要提供和主动地寻求让居民能关注艺术的机会,而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也需要在给予和提供认知艺术机会的同时,增强美术馆对于艺术展览的运作态度和理念的表达。

由于当下美术馆,主要是民营美术馆存在着运营上的种种难题,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更有着其运作模式上的缺陷,而在公共教育这一职能中,美术馆更需要意识到的是,在有限的美术馆本体覆盖区域内的深度开发与合作,加强同美术馆周边的社区、学校以及其他公共机构的联合,区域内先形成文化影响力,培养区域内的高质量客户群,这部分会是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而公共教育从来都是一项长久而持续的工程,从基础出发也才会是最恰当的选择,更是培养美术馆覆盖区域内居民艺术意识的最佳方式。

K11作为商业机构引进的莫奈专题展

大规模商展倒不如引进学习

美术馆不再是一个城市的标配,一线城市美术馆不呈现一点泛滥的态势都不好意思自称是一线城市,硬件设施是齐全配套了,但在我国的惯例往往是用金钱铸造的都很容易成功,而需要时间来打磨的却难免失败,恰恰美术馆需要的文化理念、运营模式以及学术建设都是靠时间来打磨的,并非有资金就能堆积出来一座空中楼阁。

在基金会和社会支持等制度不甚完善的背景下,民营美术馆的生存是困难的,现在所谓依托基金会制度和社会支持等模式的美术馆大多不过是有个好听的名头,而背后多依靠的是投资方的资本,单一的资金来源让民营美术馆很难真正在美术馆意义本身的职能上有所作为。投资商分两种,但大体都是希望靠着做美术馆捞笔钱的,一种是建美术馆为买卖提供便利,不论卖房子还是卖艺术品;另一种是没想好怎么办觉得现在火热的自己也弄一个抓准时机,以后也有机会分一杯羹。总之真心抱着做美术馆心思的商人,这种存在其实本身就是很奇怪的,当前环境还没有健全的商业与美术馆的互惠利民的模式。

商业展览所产生的费用包括场地租金、展览策划以及执行等一系列的活动所产生的费用成为民营美术馆维持生计的好方式,尽管主要资金来源还是从投资人处获得,但至少这为美术减少了部分的开支,也丰富了美术馆的展览类别。但同时也减少了美术馆自身展览和学术发展的自主性。专业人才在整个行业的缺乏也是美术馆整体展览方向偏商业的重要因素,毕竟民营美术馆的策展人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展览决定的权利。

作为新兴产物的美术馆,在社会意义层面还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时没有做到的,首先就是给予民众提供更为开阔和国际化的展览和学术,对于一个文化公共机构而言,给予民众基础的知识普及意味着给予民众选择的权利,一群无知的人是无法选择和判断喜好与优劣的。引进的展览也往往更容易受到民众的关注,无论是K11作为商业机构做的莫奈专题展,还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首次引进的培根、洛瑞等国际艺术家的展览,都给予了民众新的视野。有了这些基础,才有了机会让民众认知后选择的机会。正如有人批判上海双年展愈来愈脱离社会一般,离开了民众的参与,艺术只能成为一群商业寡头操作和玩弄的把戏。

当无从选择或者利益在前,选择引进一些国际性的合作展览项目,占据一些档期,低质量或者偏商业性质的展览是否能在一个美术馆的展览计划中至少少出现一些,而民众对美术馆的关注度和就展览本身的参与度也能更高一些。对于一个美术馆或者一个艺术行业的人而言,不去折腾自己做些有意思的事,而整天如同商人一般盯着钱,那么其实还有更多赚钱的行业和领域更适合你。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