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杨晓阳:国家画院教学应引领美术创作

2014年11月18日 11:30:45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中国国家画院教学部成立至今,已经10年,其实国家画院的教学工作从建院之初,即中国画研究院时期就开启了。当时的院委们每人带一个学生,现在这批学生已经成为中国美术界的骨干和栋梁。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需求也日渐迫切,传统的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文化和美术的需求了,在新形势下,国家画院成立了教学部。

教学部发展到现在,已经培养了4000多名学员,近期的国家画院培训中心十周年系列成果精粹展,就是从中选出的100余位画家的作品,呈现了国家画院在教学上的丰硕成果。那么国家画院的教学有什么特点,又是如何发展的?今后的方向是什么?日前,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画院教学,优势特色突出

美术文化周刊:国家画院的教学,和一般大专院校的教学有什么区别和优势?

杨晓阳:总结国家画院的教学成果,它在很多方面都与一般的大学教育不同,体现着自身的优势。

首先,国家画院选人的底线比较高。这些学员都是从事创作几十年了的画家,他们因为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一个比较高的平台来解决,而且不是学院教学能够解决的共性问题,而是个性问题。所以国家画院的教学从始至今,底线都比较高,学员们的基础都不错,很多人还是各地的美术骨干,甚至是美术机构重要的领导者、学科带头人、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次,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针对性很强,每个学员都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每个人遇到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他们都比较明确,和老师一对一地探讨。而且学生和导师是双向选择,这样学生和导师就会有共同的追求,对导师的教学理念比较接受。另外,这些同学的基础很好,他们都是各家各派,甚至是海外来的,同学之间也会互相促进。还有,国家画院是一边教学一边创作,教学是通过创作来进行的。所以在这样一个氛围下,国家画院逐渐显示出它和大学教育的不同,和一般的自由画家的自由创作也不同。

在这样的条件下,这些学生的作品在社会上也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根据这些经验,我认为国家画院教学工作的这些特点都应该继续保持。从李可染大师、黄胄大师,到刘勃舒院长、龙瑞院长,一直到现在,这些特点一直在继承,因此这个教学会越来越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常规性。因此也可以说,国家画院的教学工作和学校的教学比起来,既显示出一种不同,也是一种互补,和一个继续教育,也是最后的拔高。为什么说是最后的拔高呢?这些人都是大学毕业,甚至是硕士、博士,有些人已经进行了一二十年的创作,甚至更长,已经画得不错了。他们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再推一把,及时地总结,把好的东西肯定下来。

从取长补短,到扬长避短

美术文化周刊:在国家画院的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近年来在学员培养方向上有什么新的变化?

杨晓阳:我们有不同于其他任何教学机构的特点和优势,但是还不够,还应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提高。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有所变化,应该及时地总结,把一些好的办法和经验进行推广,首先应该把“取长补短”肯定下来,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该扬长避短。

学员在这里进行学习基本上还是取长补短的。他们在这里互通有无,还有老师的教导,所以他们大的缺陷能够在短时间内经过教学得到弥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所以各自身上的那些缺点就能迅速地被对比出来,就能在短时间内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把他的一些致命弱点弥补。

将一些很有潜力、很有成绩,甚至很有影响的学员的缺点逐渐弥补,让他们的水平上一个平台以后怎么办?就是要强调他的个性。我们最终不是培养好学生,而是要培养画家,是培养将来更高层面的学科带头人,甚至是有所突破、对时代做出贡献的大画家。那就应该把取长补短上升为扬长避短。他们的长处应该得到更大的发挥,提高品位,创造自己的品牌。不但使他们自己的创作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还要引领、突破、导向这个时代美术的发展。我们这个时代的美术基本上是在学西方,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怎么突出中国特色、地方特色、个人特色,扬长避短显得特别重要。

器道并重,一人一品

美术文化周刊:面对国家画院教学的新形势,你提出“器道并重,一人一品”,能否阐释一下它的具体内容?

杨晓阳:“器道并重”,就是我们把学习技术的“器”层面要上升到“道”,就是实践和理论要并重。在我们当前的创作环境下,容易忽视理论的创新,但是在20世纪以来,包括在美术史上每一个重要的节点,一定是理论的突破与不寻常的主张,才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杰出画家与作品。如果一直在重复、归纳、总结前人,虽然这也很重要,在本科学习阶段,甚至在以往的创作上也够用了,但在国家画院,我们在总结的基础上要有突破。

我们用30年的时间去学习前人,如果30年以后,还没有个人独特的看法,那就有可能一直在低层次徘徊。所以在国家画院,一定要进入“道”的层面,进入理论和哲学的层面,在对艺术的看法、艺术和人的关系、个人创作和美术史发展、中国和西方美术的比较中间,找出自己在这个时代属于个人的独特追求,应该有更高层面的思考,才有可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不走弯路。

方向不对,越努力就离目标越远,所以方向十分重要。如果画家涉及的层面高,也许会达不到,但做出努力,就有可能在某一点上有新意,这都是一个贡献。唐人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俗”,齐白石干脆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前人的东西学得再像,那还是没有生命的,一直坚持就是死路一条。方向不对,越走越没有意义,所以我们在这个中间就要研究艺术的规律。

艺术是干什么的?它的功能到底有什么?第一个层面,艺术是说事的。就是我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画它,这基本上是以写实的方式来进行。第二个层面,艺术是审美的。我们在画中把事物说清了之后,在表现上还要有艺术。“艺”和“术”都是一种技巧,都是把生活中我们认为美的东西、对美的追求,通过作品表现出形式美。第三个层面,是艺术对社会有所发现、创新。艺术的发现和科学是不同的切入点,而且往往先于科学。因为科学是需要考证的,艺术是凭感觉的。艺术的思维可以天马行空,感觉可以因人而异,就有可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改革开放30年来,基本上文艺还是一种工具,表现生活,表现政治,这都是说事的。但是在说事的过程中,比如说吴冠中先生提出了形式美,这是指审美。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说事、审美这个层面仍然是不够的。中国社会需要创新,科学需要创新,艺术也需要创新。30年来我们学西方,但现在这个时代应该有相应的艺术上的突破,如果没有这个突破,那就是艺术跟着科学走,艺术跟着政治走,艺术就是科学和政治甚至是市场的奴隶,被市场所绑架。艺术家应该自觉自立,应该担负起艺术的功能最高一个层面,跟科学和哲学一样,有它的创新功能。

所以我觉得国家画院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器道并重”,技法、技术,甚至传统的一些优秀的属于操作层面的东西都应该全面继承,但是在“道”的层面,在哲学层面,在创新方面更应该有所作为,这才像国家画院。最后达到“一人一品”,每一个人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老师,不重复外国人,不重复古人,也不重复自己以往学到过别人的东西,自己即使已经有创新,还要不断地超越。这样每个人是不同的,应该有个人的发现,这个发现不但是品种不同,还应该品位很高。这就是从取长补短到扬长避短,从“器”到“道”,从总结学习到自己创新,最后达到“一人一品”。

大美为真,引领导向

美术文化周刊:你提倡的“大美为真”,在教学中有什么体现和推动?

杨晓阳:“大美为真”是什么意思?中西方文化是不同的,切入点不同,走的轨迹不同。西方艺术主张个性,通过个性反映共性。西方哲学就讲共性是在个性中的。但是中国不同,是先追求一个很大的共同的目标,在追求大的共同目标中,显示出你的个性。中国人学习是先全面地学习,然后再突破。西方人尤其在现在,一开始就特别强调每一个人的个性。这两个路子不同,都能出大师。中国人叫做集大成,最后有所突破。西方人是个性只要有一点点突破也算。所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不是后面否定前面的,而是越积越厚。西方各做各的,最后共同汇集成这个时代,二者各有所长。

中国人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在商周时代其理论基础就已经有了。什么叫大美?庄子说“天地有大美”,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西方从文艺复兴的时候就讲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中国人是以天地为本。相比之下,中国人设定的目标就更宏大,是符合天地本质的。

所以国家画院提出“大美为真”,必须有实在的操作,这个操作就在教学中间逐渐地推行。目前,国家画院的招生规模有点太大,影响了画家的思考和创作,占的时间太多,应该少一点、精一点,应该是发挥引领导向的作用。

美术学院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来解决,我们应该主要解决思想和观念的问题,解决境界问题,而不是解决技术问题。现在导师和学员在技术问题上浪费的时间太多,有些问题是美术学院应该教的,在这个地方来补基础,这对国家画院来说是一种浪费。所以我觉得还应该及时地调整我们的办学方法。以后应该是把一般的取长补短的层面逐渐缩小、淘汰,访问学者、课题班、博士后工作站应该加强更高层面的教学,做到少而精。而且画家不能负担太重,负担太重的话就没有思考的机会,就有可能教学生重复的技术。现在这五年国家画院的教学已经逐渐在转变了,但是还需要不断调整。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