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制创作是否严重损害艺术创新?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升温为书画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他们无需再为吃喝犯愁。然而,市场是把“双刃剑”,它可以让有志于艺术的人心无旁骛地进行创作,也可以让拜金者渐趋堕落——按照某种既定创作模式和艺术风格,批量生产迎合市场的商品。
双轨制创作,是指一方面迎合市场需求,创作讨好审美层次不高的人,另一方面,是在学术标杆的支撑下,参加主流学术展览获得口碑上的认同。这种双管齐下,既希望获得个人经济效益,又想要在业内收获好评的创作行为,是否会严重损害艺术创新?专家对此展开辩论。
正方: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 许钦松——“双轨制”创作严重损害艺术创新
在艺术品市场处于初级水平的现阶段,画家一手为迎合市场创作,一手为主流学术和高端展览创作,这种“双轨制”创作不利于艺术家的个人成长和艺术品市场的成熟,也不利于艺术对于引领和提高民众审美能力的社会责任感。市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艺术家成长、成名,一方面也侵蚀着艺术的纯粹性,损伤艺术家的文化追求。而能否超越市场,取决于画家是否有强大的内在力量支撑其对艺术的提升。
讨好市场、互相攀比,牵引了艺术家很大的注意力去关注市场而放松了对艺术的追求。如果任由市场牵着鼻子走,我们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将会在某些场合和阵地失语,危害性很大。因此,提出弘扬主旋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正能量,很有必要。
“双轨制”创作严重损害了艺术家的创新,因为当画家市场成功后,市场无形之中认定他的某一种创作模式和风格,画家按照这种模式批量生产,同时害怕改变而带来市场风险。这是一个两难的境地:艺术家既要通过某种个性面貌、某种模式来得到认同,但一旦僵化,又脱离了艺术创新的原动力。
反方:
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画家 石齐——能“两条腿走路”的艺术家更高明
万事万物都在矛盾中发展着,其中艺术品市场与学术创作也是一对矛盾,但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市场,纯高端的学术会脱离群众;而没有学术的市场,又会走向低俗。对此,画家把握起来也是两难,我个人觉得那种能“两条腿走路”的画家更高明。
在艺术品市场中,画家如果不去炒作,价格不可能这么高,因为懂行的人并不是那么多,恰恰是不懂行的人左右着市场,这是一个矛盾。炒作也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能力,一种特点,不是错误,各人靠自己的能力吃饭,无可厚非。但也有一种方式,我认为值得借鉴,就是高质量的宣传。这些年我参与过各种展览,有的也轰轰烈烈,但冷静下来想,好作品、好画家很少。反倒是近几年来广东画家整体抱团在北方开画展越来越多地引起我的注意。他们一部分在继承中前进,一部分在创新中前进,这种在艺术个性、艺术质量上去做宣传的方式非常好,既抓市场,又有学术性,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值得学习。因为仅仅为卖画而卖画,却没有高质量的画作是行不通的。
就我个人而言,从工艺美术做起,如果搞写实、为市场去做“逼真”的艺术,我有这个能力,但还是很少考虑市场,几十年来依然沉醉于搞创作,不愿意重复,也不想去迎合市场。因为迎合市场要有一个特点就是雅俗共赏——纯俗不行,还要雅,像任伯年那样最好。如果不想雅俗共赏,一味学术地进行创新,我想这也算是弱点,因为好的画家不能被大众接受,也是一种遗憾。
文艺复兴时期,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知名画家都在教皇和家族的赞助下进行艺术创作,因为才有了我们今天才看到留存下来的艺术瑰宝,在艺术赞助形式和制度还未成熟发展的中国,双轨制创作是否会影响艺术家的艺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