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市场如何向大众化发展
谈起中国艺术,今年被谈的最多的可能是2.8 亿港币天价拍卖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也 可能会谈到拍卖价过亿的在世艺术家的曾梵志。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中国艺 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2013年秋季)》报告预测,艺术市场相较股票市场,有更好的投资价值。钱,啊!钱!!如今一打开媒体,谈艺术一定会谈到钱!对中国艺术市场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只是轻轻带过。
中国艺术有博大精深之说,但已近百年无所建树,创作和宣传已经完全僵化、物化了。宣纸毛笔、昆曲京剧、明清家具、龙凤麒麟等等,是中国艺术中经典的视觉元素。但如果要 你讲出这些视觉元素哪一个100年内创造的,可能你一件都说不上来。中国文化的最后创造 是旗袍,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在“中体西用”思想下,成为东方女装的代表。再 以后由于艺术专制、全盘西化等原因,中国艺术再无寸进。中国艺术拍卖价格虽高,但创作 发展几十年止步不前,我们现在买卖的只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整个艺术市场严重老龄化、贵族化,拍卖场里人声鼎沸,美术馆前门可罗雀,艺术内容与主流的生活文化脱节断代,中国艺术有断绝生机,彻底进入博物馆的危险。
探讨艺术市场的问题,应先看艺术品的市场驱动力在哪里。
对个人来说,艺术是生活方式和气质修养的表现,而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艺术 是一种形象,是一种影响力。对一个美国少年来说,沃尔玛超市里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不会 让他对中国心存向往,而成龙电影里的中国功夫却能让他心醉不已;对一个日本青年而言, 东海上巡弋的航空母舰不会让他对中国心存敬畏,而 2500 年前的孔子会让他对中国文化心 存敬意。 艺术的进步,是一个国家、 民族的软实力,是吸引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观摩、学习、 尊敬的动力所在,是无法用经济发展替代的。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我们用西方的建筑来构建我们的城市,用油画复制品来装点家庭,用黄土地、红高粱的电影来取悦世界。即使现在中国人每年能买下法国近四成的奢侈品,也没能获得法国人民对我们的尊敬。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却被很多国家以暴发户看待。
那为什么,这些年如此火爆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却驱动不了中国艺术的原创性和进步力呢? 二年前,我拜读了河清教授《艺术的阴谋》 。这本资料丰富、逻辑混乱的书把我看得很苦恼。河清教授认为,上世纪 60 年代起美国人在全球强行确立“当代艺术”是中情局的政治阴谋,但在我看来却是彻彻底底的资本市场阳谋。当代艺术是被美国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强 行推入西欧、俄罗斯和中国等传统文化大国,运用其金融大国在资金、人才上的优势,把艺术品当作一种金融产品,将艺术市场当作金融市场,制造一波又一波的天价作品,从而使所 有传统文化大国的艺术市场都受到这场金融风暴巨大的影响。
八五思潮中国艺术创作的转折点,为中国引入了新的文化景观,也开始参与国际对话; 但中国传统艺术和理论并没有同时进步,而是被抛弃在专制的公式化、概念化、单一化模式 中,旧传统、旧观念、旧格局、旧方法至今无法解脱。
由于美国金融资本的侵入,中国艺术市场的金融属性已远远超过了艺术属性,对于媒体 和收藏者来说,他们关心艺术品的升值已经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开发了“国画400”“油画100”的市场指数,将400 名国画家、100 名油画家当股票一样的进行分析。此外,艺术品抵押、艺术品信托、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保险和艺术品交易所等艺术 品金融产品的创新也层出不穷。这使得中国艺术品的价格不再受正常市场供求的影响,而是 被少数巨头机构和金融资本所控制,从而使整个市场怪象乱生。2014 年 9 月福布斯网站发 表 Abigail R. Esman文章《800亿人民币的中国艺术诈骗》,称中国艺术品市场是个巨大的骗 局,赝品泛滥、人为的抬高价格操纵买卖已经严重的扰乱了中国艺术品和古玩市场价值。
艺术品市场的金融化,让艺术创作成了市场的奴仆。不但对中国艺术本源的思考及发展 的探索完全停滞,创作更多的是迎合国际市场买家的口味。由于带有中国符号的作品在国际 市场上比较受欢迎,于是大量带有中国视觉符号的作品被生产出来,表面上千姿百态,实际 上让中国艺术又一次被程式化、概念化、单一化了。
当代艺术对中国艺术,在意识形态上并不存在着文化阴谋,甚至在创作的自由思想上更 是有益的。造成中国艺术市场僵化、创新停滞的,主要受到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冲击,我们所 谓的国际化,其实还是在别人的游戏规则下玩,本民族的东西被歧视、矮化就是必然的事。
除国际市场的因素外,中国艺术的停滞发展也有中国人自己的因素。中国自古有“文人 相轻”的传统,这与文化劣根性无关,究其原因是自古文人就是为少数君主权贵服务的,按 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营销市场很小。尽管转贴、点赞的是普通人,买单的只是少数权贵。在 专制、不自由市场环境下,只有“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才能凸显自身的价值。
到今天,中国艺术市场还是行政、市场的双轨制。对艺术创作进行行政式的管理,是对 中国艺术发展的最大禁锢。国外也有很多艺术家协会,但它们都靠市场生存, “中国艺术的观念之争, 全是站在自己的饭碗上。 ”这是吴冠中2010年受新浪、凤凰电视、南方周末等媒体采访时所 讲的。吴老的意见虽然有其主观的一面,但也切中时弊。变革意味着利益重组,用僵化的体 制保护既得利益是官僚体制、垄断体制的通病。于是,长达 30 年程式化的艺术创作、教育和宣传,使中国艺术的视觉元素被严重物化,变成经典的中国艺术再也不可憾动,再也走不 出老祖宗的圈子。
除艺术界的内因外,还有市场和政策的环境因素,也抑制了中国艺术的发展。
一是国家政策,把中国艺术看成遗产,而不是资产。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去抢救濒临灭绝 的文化,而对中国艺术的时尚化、生活化缺乏有力的推动。十多年前,我曾参加上海市文化 系统艺术资料的数字化抢救工作,亲眼看到昆、京、评弹等舞台艺术的萎缩没落,只能依附 于国家行政拨款而生存。在欧洲,手工制作的马具可以演化为爱马仕等奢侈品牌,而中国的 传统艺术,不是被送进博物馆,就是被送入廉价的旅游市场,完全脱离了我们主流生活的内 容。
二是市场环境,改革开放 30 年来,几乎所有中国企业都采用横向发展模式。就是模仿 国际品牌,以低价的产品争夺中低端市场。现在,无论是洗发水、手机还是汽车,高端品牌 几乎全是欧美品牌。几十年来中国商界只顾埋头赚钱,现实而短视,缺少了某种情怀。使中 国艺术的创作几乎无法在奢侈品、建筑等高端设计领域获得延伸。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 (Arnold Joseph Toynbee, 1889 年~1975 年) 在《历史研究》一书中分析 21 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形态。文化的 产生是源于我们要应对环境的挑战;文化的生长是由少数伟大人物的历史活动所决定的;文 化的衰落来自于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多数人相应地不再支持与模仿,整个社会失去 了新的应战能力;文明的解体在于社会体系和灵魂的分裂。
中国艺术正处于丧失创造能力阶段,与社会大众的主流生活已经严重脱节。那么,出路在哪里呢?谁能承担中国艺术重新生长的历史责任?如果中国的艺术权威们已经被重重的 利益枷锁束缚住了手脚。那谁才有能力把中国艺术市场推向大众化?
中国艺术市场的大众化,并不是低端化,而是要进入被欧美品牌占居的奢侈品市场,让 中国艺术时尚化,生活化。只有先解决市场问题,艺术家们才会有创作的动力。艺术市场大 众化,首先就是远离拍卖行、画廊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应关注公共空间和设计领域。公共空 间,指机场、车站、广场、公园等城市空间,也包括商业广场、美术馆、图书馆等由企业修 建的公共空间;其中的艺术作品代表城市风貌,也对城市市民的艺术修养、时尚风气有教育 和引导的意义;设计领域是指设计有时尚、生活意义的艺术商品,面向城市精英群体(指高 薪白领阶层,不是指超级富豪和权贵) ,用于装点家庭和办公环境,凸显的个人艺术品质。
2013 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交易额为 4000 亿人民币(包括私下交易) ,被认为继股票、 房产之后的第三大投资高地。但其实艺术品市场的规模仅为股票市场交易量的 1.7%,商品 房市场交易量的4.9%,不但市场小,城市白领精英人群也难入局。但在国外,艺术家的定义比中国要宽泛得多。很多艺术家涉足奢侈品的设计领域,将中国艺术纳入设计领域,将会开发出更广泛的市场空间。
将中国艺术品带入大众市场,并不是把中青年艺术家集中起来批量创作就可以做到的。 在产品、市场、宣传、交易均都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
产品,需要有全新的形象,即有中国文化的传承又在现代生活中有时尚、应用的价值。 在工艺上,要脱离艺术家个人、小工作室的生产方式,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纳入到艺 术设计和生产中来。前段时间有幸在喜玛拉雅美术馆看到正在开发的“中国方” ,尽管还是 一个雏形,但已经让人有无限的遐想。
市场,市场需要中国艺术,近十年中国艺术并不缺少好的创作,但由于受资金、品牌包 装、 流通渠道等方面的制约,最后只能以个性商店的形式运营, 或被抄袭流入低端旅游市场, 或退出市场。 “中国创造”代替“中国制造”叫了很多年,不是中国原创力不够,关键是要 有一个平台,组织好设计、投资、渠道、宣传各方面的配合和质量。2001 年靳羽西女士创造 的羽西娃娃,曾被指定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赠送联合国其他成员国的国礼,占尽天时、 地利,但因生产成本、销售环节上不匹配,很快就从市场上消失了。
宣传,网络时代,消费者接触和接受媒体的宣传方式已经有很大的改变。社交类媒体已 经是个性化产品主要的传播平台,还可能成为电子商务的交易平台。网络环境不相信权威, 那些扭曲怪异的、晦涩不明的作品将会受到新市场的挑战;但同时网络文化也是多元的,受 市场欢迎的作品,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网络世界是互动的,那些擅于沟通,能与 消费者分享创作历程,有人格魅力的创作者,会得到市场更大的欢迎。
交易,不仅艺术商品需要购买和交换,艺术家和他们的设计也需要寻找投资和渠道。现 有艺术品市场征集难、结算难、监管差,建设线上线下一体的交易平台可有效地整合资源, 管控风险。线上解决搜索、咨询、诚信、沟通、支付等问题,线下解决体验、展示、谈判等 问题。既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也可拉动传统画廊、美术馆的服务内容及客流。
在传统市场环境下,要解决如上问题是千难万难。涉及到很多利益关系和操作问题。但 由于我们现正处在网络社会,互联网正在重组大工业时代在制造、流通、利益分配的链条。 最近,媒体对跨界成功的案例讨论颇多,认为这是网络时代信息与资源重组的结果。其实, 历史上很多改革都是由一些看似外行的人领导的。 跨界成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外行人” 既没有过去的历史包袱,也没有被当下的利益链捆住手脚,加上后天的勤奋和努力,在变革 中比“内行”更容易轻装上阵,无论是领袖还是团队,都敢走新路而获得成功。
近几年,艺术类垂直门户已有数十家之多。但看其背后的赢利模式和运营现状,却很不 令人乐观。首先是市场模式不对,给艺术类门户投广告的,大多是画廊和拍卖公司,就这点 市场份额被雅昌艺术网几家影响大的平台瓜分掉了, 小规模的艺术网站只能作为传统艺术活 动的延伸,网站本身很难赢利;其次是艺术类社交平台活跃度很低,艺术家本身并不是社交 媒体的活跃分子, 绝大部分艺术作品的话题性也不强; 第三,对艺术品的表现形式传统呆板, 目前关于艺术品的报道不是以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与消费者精神文化、生活时尚的关联 度不高。
为什么中国最好的视频网站是优酷、爱奇艺,而不是央视?最好的快递中心是顺丰、圆 通,而不是中国邮电的 EMS?不是传统行业没资源,没人才,中国 80%视频节目的专业编 辑、记者、制片人都在全国各级电视台,但在原有利益锁链下,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被 束缚住了。
随着马云投资恒大,广电总局堵截乐视等硝烟燃起,有预测说,互联网未来十年的热点 将是文化产业。相比体育、影视,产品还不成熟,市场还处于离散状态,投资中国文化烧的 还是一个冷灶,最缺的也不是资金, 而是使命感和勇气。 投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离散, 消费者没有形成凝聚力。 一瓶香水80%卖的是情感, 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塑造一个艺术领域的中国梦,并不需要高调、空洞的理论口号,而是需要为这个理 想寻路的鲜活故事。无数鲜活的故事,就能塑造出一个全新的,瑰丽的中国梦。用 社交媒体形成一个呼唤中国艺术的社区,进而转化为市场和交易平台,并不是用投 资就能解决的,还需要一支在艺术、设计、制造、宣传、投资、管理等各方面跨界 人才组合的队伍,不走老路,敢于创新。
2、 在新思想下,产生一系列有标志性的作品。每一代艺术大师的产生,往往产于变革 的时代,与文化交融、科技进步有关,也就是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材料来重组中 国文化。我们正处于互联网思维下的变革时代,在德国红点设计大奖赛等很多国际 赛事上近年经常可以看到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星星之火,终可以燎原,还是被西 风吹散?
3、 需要平台和领袖。正如马云开创的阿里巴巴,中国艺术也需要有一个领袖,建立一 个新的大众艺术品交易平台,将资金、供应商、消费市场整合起来,有了完整的市场,中国艺术市场的生态发育才能发展起来。
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历史关口,抓住了互联网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窗口,就能 构建更广阔的中国艺术市场,并重生中国艺术的创造力。如果错过这次机会,中国艺术就可 能被西方的艺术观、价值观同化,最终是由西方品牌为中国艺术找到一块时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