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艺术城更需要有影响力的大项目

2014年10月16日 11:10:43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明年,2015年,即将迎来巴黎国际艺术城开放运行50周年。从艺术城的海报、网站到城里的各种标识,都在提醒入住者,艺术城已经风雨兼程走过50载。从1949年开始有建立国际艺术城的创意,到1965年第一栋主建筑落成,1972年在蒙马特设立32间大工作室,1985年至1995年10年间在第一栋建筑旁边新增3栋建筑作为原先工作室的补充,随后又陆续对4栋老建筑进行维修改造,最终形成了如今总面积16000平方米、300余间工作室的总体格局,入住国际艺术家接近2万名。这些不断变化的数字背后,还隐藏着更大的变局,这与2010年临危受命入主艺术城的负责人兰格斯密切相关。在他眼中,50周年不是回顾与纪念,而是展望与畅想,未来的路在哪里?

“这么多年来,艺术城在艺术家与各个国家、艺术组织之间编织了一个非官方外交的网络。它的双重优势在于,在巴黎的心脏位置搭建了一条与世界沟通的道路,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国际文化聚集与交汇的胜景。”兰格斯觉得回看艺术城走过的路,“每一天,每一件事都闪耀着明亮的光芒”。“无论世界的艺术中心在哪,纽约、伦敦、巴黎或是柏林,这里,艺术城都会是一个观看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怎么看待欧洲、怎么看待巴黎,通过它将世界各地最新鲜的文化信息进行交流汇总。我一直希望这里不是一个岛,而是一个桥梁。”兰格斯说。

世界在改变,艺术城必须变化了,它不能停留在过去,这点兰格斯深有体会。“相比之前,我们更多的与政府部门、文化艺术组织的官方、半官方机构合作,最近出现了更多个人化的交流。更多的个人申请者,会将他们的个人信息与创作计划发到我们专门的审核机构。”兰格斯的话语只透露了改变的一小部分,更大的改变在于对艺术城管理的理念上。“我不太喜欢强迫入住者按照一个统一规定进行创作生活,他们可以有更自由的空间。可以画画,可以思考人生,可以开放工作室,但没有什么是必须要做的。艺术家不一定要在艺术城举办展览,他们可以跟美术馆、画廊合作,到更大的空间去展示自己。尽最大可能开放自己,艺术城提供的是柔性、灵活的管理模式。”兰格斯说。但是这种柔性、灵活并不代表没有规则。相反,从入住手册到公共工作室租用再到各种惩罚措施,类似科学化的酒店管理模式开始出现在艺术城,只是如何更加完善与有效还需要更多时间的磨合,毕竟管理艺术家与管理一般游客是有本质区别的。

对于中国,兰格斯有着特别的情结。他研究中国的古代哲学,喜欢分析传统中国山水画。对于来到这里的中国艺术家,他的心态则比较纠结。一方面,他可以理解中国艺术家多以艺术城为中转站,更多时间是到欧洲各国去巡游。另一方面,他又强烈建议中国艺术家可以安心地住下来。“我认为,中国在艺术城购买工作室的文化艺术组织可否考虑下,改变这种机械式的每批两个人、每次两到三个月的派驻模式,而是按项目、按创作计划,有目的地做一些短则半年长则一年的长期驻留,这无论对艺术家还是对艺术城都有利。”兰格斯话语还有一个隐情,那就是他希望挽回艺术城不断削弱的在巴黎艺术界的影响力,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靠艺术城入住艺术家的创作。

谈及未来规划,兰格斯表示,他希望可以有更多、更大的多个艺术家可以一起工作的工作室空间;艺术城里的空地广场可以建个咖啡馆,不仅让入住艺术家有个聊天的地方,也会对公众开放,加大彼此间的交流与了解。与此同时,他认为,艺术城还需要更多更好的长期项目,让入住的艺术家在这里真正创作出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而艺术城则要努力使其成为一个更宽广的艺术网络中更重要的节点,只要艺术家入住这里都能从中找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