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中国油画天生色弱是否难弥补

2014年10月08日 09:49:58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日前,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共展出油画作品578件,成为历届美展中油画门类规模最大的一次。不过,尽管油画进入中国已逾一百年,所获成果无数,但始终有声音认为:中国油画在色彩和空间感方面,与西方差距明显,且因地理、文化等“基因”问题,后天难以弥补。果真如此吗?且听各路专家条分缕析。

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 龙瑞——

色彩不丰富制约中国油画发展

我们都知道,油画进入中国有一百多年时间了,但一直很难取得比较高的成就。可以说,西方人已将油画的特点推到极致,我们却连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色彩、空间感等方面都把握得不太好。尤其是在色彩的运用上,先天不足,这跟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有关系的。

有一种现象,去过欧洲的人都会感觉到。在欧洲,空气是透明的,视线特别好,云变幻无穷,且很有层次感,而且云彩的颜色非常丰富,受光、背光的色调各有不同,这是因为大气气流的不同而形成互相折射。大西洋气流向欧洲大陆吹,因此欧洲地区主要是海洋性气候。而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内陆性气候,风是从蒙古、西伯利亚等地方吹过来,到达中国时,风已经很暴烈、不干净了,也就难以把天空颜色的多样性展现出来。

除了气候不同,东西方文化、人种也不同。中国人整体的形态是比较浑圆的,只有线条,没有明显的凹凸,而西方人的凹凸关系明显,头发、眼睛、皮肤的颜色,都给人强烈的观感和印象。这些先天性条件决定了他们对色彩、空间感的修养和敏感,要比中国人强很多。所以,在西方,色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就像我们的水墨一样,是有根基的,源远流长,甚至意大利人对色彩的认识就和英国人不一样,所以出现了很多不一样的艺术手法和流派。

总的说来,中国是一个色彩文化不够丰富的地方,因此人们对色彩的把握总是差强人意,这对整个中国油画的发展,无疑有一定的制约。当然,我们也不必自卑,毕竟油画是舶来品,中国人对水墨的感觉,对线的禅意、思辨和哲学化运用也很厉害,这就是各有所长。

艺术评论家 石建邦——

外来油画难以融入中国画家血液

油画是西方土生土长出来的艺术语言,至今仍然是西方人生活的一部分,对我们而言,是外来的特殊“物种”, 即便发展了一百多年,也还是很外行。这就像我们参加一个西餐高档宴会,大家对一切服装、礼仪本来就很陌生,即使学习得够深入,也仍然会有异样的感觉。

西方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文化上所获得的影响都与油画息息相关,譬如他们博物馆里布满展厅的大师名作,日常生活里面随处可见的油画装饰,还有色彩丰富、亮丽的自然环境,立体效果强、有厚度的建筑物,都使得他们天然地对油画更敏感。因此,国外的油画家,不管是否知名,都能画得很好。我们到意大利佛罗伦萨街头、广场上看看,那些当地的画师们,水平都很高,比中国很多专业油画家还要厉害。我们在柬埔寨吴哥窟,也看到过一些街头油画家,水准就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

中国也一样,外来的油画,始终难以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难以表达得很自然。色彩上,中国人还是习惯从墨分五色出发来看待大千世界;空间感上,也一直都是散点透视的观察角度,在“看”和“思”上,我们的语言模式跟西方不一样。因此,油画要达到西方人的水平,尤其是出大师,实在太难了。有的中国油画家,功底也算很好了,但他的作品,一看还是中国式的油画,不是西方人的调子。赵无极几乎是唯一一位被国际艺术界接受的中国油画家,即便如此,西方人仍然认为他的感觉是东方式的,只不过利用了油画这样一种国际语言。

当然,随着世界一体化的纵深发展,国际化的程度加深,更多的中国人到西方学习,还是有一定“补课”的可能,但要到得心应手的地步,不知还得等多少年。

艺术评论家 闻松——

色彩和空间感只是技术不足 油画最终要看精神高度

虽然中国油画没有西方那么长的历史传统,但油画水平的高低,如果完全以造型、色彩、空间感这些外在的技术性问题上来比较,其实是跑偏了。油画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最后要看的是作品在文化和精神上所达到的高度。

民国年间的油画家,像庞薰琹、常书鸿等到西方留学, 还有1949年以后到前苏联留学的油画家,譬如全山石、肖锋等,他们在技法、空间感,乃至色彩的微妙把握上,几乎可以跟西方和前苏联的油画家相媲美。这说明中国人如果想好好学习,在技术性问题上完全能解决好。特别是古典油画,造型、色彩、空间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现在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去达到这样的技术高度?难道我们要重现一个西方古典主义的高峰吗?这显然不重要,也没必要。当下,整个世界的文化氛围改变了,现代性的社会形态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认识自然要改变。因此,油画的传统技法、表现手段虽然可以继续存在,但作为一种主流艺术形态与社会相结合,显示其意义,已经成为历史了。这就有如中国传统的文人画,现在某些画家在笔墨上并不比古人差,但再怎么画也不过是复制古人。现代人所见到的风景、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对文化的体悟都已在改变,艺术也不能不改变。

当然,油画的造型、内在结构关系、色彩关系、体量感,这些基本的要素,仍然是作品的重要支撑。当代油画家不少在色彩、空间感上做得还不太好,确实也是事实,但这始终不应该成为当代中国油画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不是中国油画应该努力的主要方向。

文化现代性是一个大趋势,中国现在的艺术,无论油画还是其他门类,大多对此认识不够,一味纠结于技术上或主题思想上,只展现其功能化的作用,或者被资本干预控制,这对真正的艺术自律反而是有害的,也是油画界应该摆脱和抵制的。

收藏家 郭庆祥——

中国绘画史上也创造过非凡色彩

色彩、空间,在我看来本身是没有属性的,东西方各有自己的认知和建树。只要路子正,中国画家对色彩的运用、对空间的营造还是很有创造力的。

我们先来大略回顾一下中国的色彩历史:千百年前的敦煌壁画、富丽堂皇的唐三彩、民间图样纹饰的绚丽多彩……都足以证明中国人在色彩运用上并不逊色。1945年,马蒂斯留下了这样的文字:“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的画家,特别是东方的画家,把色彩作为一种表达的手段来运用。”直到五代、两宋时期,色彩在中国绘画中仍占有重要的位置。宋以后,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并成为主流,画家们更关注水墨韵味的表现,“墨分五色”其实也是中国绘画在色彩上的巨大贡献。

西方绘画在印象派之前的古典主义时期,其绘画的主流色调偏褐色,我们可以通俗地称之为“酱油色调”,这种用色格局沿用了数百年,而他们的画面颜色真正丰富而响亮起来也是在印象派绘画出现之后。西方绘画的空间感来自于透视学,这种以人的视觉点为主导的透视关系产生于15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影响到现在。其实,在画面空间营造上,中国绘画更具有艺术表现性并且更加自由。

油画技术通过传教士传入中国实际上有数百年历史了,但真正系统引入中国也就一百年左右。一百年前的西方正在进行一场现代主义艺术运动,艺术创作突出艺术个性和艺术表现,倡导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我们知道的如吴大羽、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等都是那时赴欧留学归来的学子,每个人带回来的艺术见解都不一样。徐悲鸿带回来的就是刚才我所说的“酱油色调”的色彩理论;而吴大羽带回来的是当时最前卫的现代主义艺术思想,所以,他回来之后的色彩创作,林风眠称之“具有宏伟的创造力”,是“非凡的色彩画家”。今天来看,他作品中的色彩感也是世界一流的。再看吴大羽亲自培养出的学生们,如赵无极、张功慤、吴冠中、丁天缺等,哪一个作品的色彩不是亮堂堂的?

今天,中国油画存在的问题,倒是跟美术教育有关。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体系是从徐悲鸿那条线上发展来的,上世纪50年代以后,又引进了前苏联的写实技术体系。从此,中国大地的美术创作突出主题性情节,在色彩上主要采用了灰调子,成为了当时主流的画风,并一直影响到今天。可以说,中国现在的油画家大都是从苏式美术教育培养出来的,各大院校中真正对欧洲印象主义色彩有研究的也找不出几个,对中国古代绘画的色彩运用、空间营造也缺少深入研究,因此才造成了中国油画一定程度的“贫血”。

油画家 王华祥——

缺陷有迹可循 迟早迎刃而解

我认为,强调中国人的色彩、空间感天生不如人家,这种说法貌似专业,其实很荒谬,表现出我们对空间、色彩的无知——只是粗糙地了解绘画的历史,不能够真正进入到空间、色彩的核心地带,探求其起因,由此产生一种误读,且满足于不求甚解。

中国当代油画在色彩、空间感上还有所欠缺,画面比较平面、单薄,的确是事实,地理环境等差异也是事实,中国人对色彩的感觉走向精致、高雅、单色,跟民族性格有关系,这也不可否认,但这些表象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刻的根源。我们都知道,西方古典油画,其实大部分是在室内创作,过去的房子都很阴暗,只有窗户一个光源。油画的光感、阴影、衬托、明暗,实际上都是一种视觉经验。就整个油画发展来看,从文艺复兴的15世纪到19世纪,这最辉煌的四五百年,那些漂亮的色彩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从自然界捕捉的。在平面上构架空间感,也是15世纪明暗法、透视学产生后,才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另外,过去都是用水、蛋清等作为稀释剂,当油出现以后,作画速度才可以放慢,干燥时间比较长,这样就有了反复描绘的可能。可见,科学的发展也推动着西方油画的前行。

上世纪80年代,靳尚谊先生倡导新古典主义,把欧洲地道的技法带入中国,出现了超级写实的油画。但中国的油画为何至今仍在空间感、色彩上存在问题?这其实跟中国人停留于表面、急于求成的心态有关。我们太难去深入研究一种东西了,更别说前仆后继、一代一代地做下去。我们的画家,常常在到达中级技术层面后就停滞不前了,被社会、被环境推到别的地方去了,而能坚持下去的画家也缺乏欧洲画家那一种纯粹、执着的形而上的追求。

事实上,无论是油画的色彩还是空间感,都有规律可循。此前,一位画家进入色彩学,通常是通过库尔贝观察、委拉斯凯兹观察等途径去学习,当他们想画出这种效果时,就会感到气馁,觉得那是别人的文化,深不可测;而我们通过对色彩的研究,已经发现历史上所有绘画色彩背后的规律,也就是色彩秩序。因此可以还原出印象派、现代派乃至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的种种色彩。只是在具体实践上还没有到达最高峰,但未来几年完全可能出现这样的作品。空间感同样也是一种语言,语言就有词汇、语法,只要组装合适,自然就会产生空间感。

可见,中国油画家在色彩、空间感上是完全有能力解决的,而且能解决得非常好。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