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主流和非主流的倒置
2014年9月25日晚上6点,设计理论和设计史专家王受之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进行了一场名为“主流和非主流的倒置”的讲座。此次活动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TEXTENT学社主办,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各院系学生、社会公众、艺术从业者们让美术馆的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很多听众只能站着听。王受之先是简短回顾了与央美的渊源,笑称自己考央美是年轻时候的心愿,却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如愿,而本次非常高兴有此机会能到美院给大家讲一些“一般的学术讲演不太讲的东西”。
波普艺术:从“非主流”到“主流”
许多学者将1907年毕加索创造《亚威农少女》立体绘画认为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开端,毫无疑问,毕加索的确做出了许多新的创新和突破,但其有一点没有打破——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的界限。在毕加索的笔下,艺术仍然是处于高高在上的博物馆内的殿堂作品。现代艺术史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开始,包括表现主义、未来主义,一直到战后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都没有把艺术里面的“高”和“低”打破,王受之说,“无论是波洛克还是其他艺术家,他们最后的作品还是想进博物馆。”
而真正做到这一突破的,却是60年代出现的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家:罐头、可乐瓶子、招贴、玛丽莲梦露性感明星、政治人物,一切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都成为了艺术家手下的艺术品。这一批艺术家还包括利奇滕斯坦,其将漫画放大变成绘画,把街头的Comic变成High Culture;还有画街头广告牌出身的罗森奎斯特,其街头广告牌的设计,题材大多是口香糖、可乐罐子等,都是尺幅极为巨大的,在当时确实属于非常末流的艺术家,并没有人能想象到其会获得成功。王受之进一步解释,欧洲的设计文化是“Poster(海报)”,而美国的设计文化是“Billboard(广告牌)”,美国的品牌是大众品牌,而欧洲的品牌是精英品牌,两者文化差异巨大。当带有商业性质的广告招贴等成为艺术的主题甚至取代艺术时,艺术之“high”与“low”就被真正打破了,而波普艺术的被认可,也就意味着以凸显商业性为主的非主流艺术具有了主流的地位。
“这些做法打破了高和低的区别,真正变成了当代艺术的里程碑——这就是波普。”王受之说。
建筑设计:缔造主流的推手——菲利普•约翰逊
许多年后,罗森奎斯特的艺术大获好评,他的作品能拍卖到几百万一张,甚至进入了各大美术馆,但其却表示:“我从来就是非主流。”这让王受之开始注意到主流和非主流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位置关系,两者是可以互相调动的,不管是在艺术界还是设计界都存在着主流和非主流之间的倒置。王受之举例,矶崎新就是从“主流”到“非主流”的转变。
接着,王受之着重聊了美国建筑师、著名评论家菲利普•约翰逊与主流的关系。菲利普•约翰逊并非科班出身,他学的专业是古代希腊语和哲学,与建筑甚至完全没有关系。但菲利普善于言谈和观测,对主流有着敏锐的嗅觉。毕业后菲利普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设计部的工作,让其真正接触了艺术。菲利普去欧洲进行为期六个月筹备展览的过程中,这个最开始完全和建筑设计界没有关系的非主流人士,很快融入了法国建筑主流界,结交了后来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当时的柯布西耶刚刚崭露头角,其前卫的风格并没有得到太多人接受和认可,目光独到的菲利普一下子就看到其未来的无限潜力。此后菲利普又到了德国,对米斯•凡德罗的“巴塞罗那椅子”赞不绝口,更是亲自拜访了包豪斯学院的院长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当时欧洲的主流建筑仍属于新古典主义作品,并没有什么现代主义的建筑,包豪斯学院这种“没有装饰的”、“少则多的”、“钢管的”、“混凝土的”等较为异类的“非主流”的建筑风格并不为人所知。菲利普却执着的发出感叹:“天啊,这套东西有一天会改变全世界!”
回到纽约后,菲利普•约翰逊与建筑史家H•R•希契科克合著《国际式风格》一书,并举办名为“欧洲现代建筑——国际主义风”的展览,首次向美国介绍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展览一开幕,就将欧洲这些“非主流”的风格转变成了美国的“主流”。而展览本身也刺激到美国建筑本身,当时美国主流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受此影响,在1937年做了其建筑生涯里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流水别墅”。菲利普的贡献在于,他将这些欧洲“非主流”大师,通过美国市场扭转为真正的“主流”,这些人在战后基本上垄断了世界的建筑界。
菲利普•约翰逊成立了设计事务所开始做建筑,从最开始受到米斯•凡德罗影响的风格,到1983年建成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设计,约翰逊把历史上古老的建筑构件进行变形,加到现代化的大楼上,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可以说,菲利普•约翰逊是一个始终意识到自己要保持在“主流”的人,但其风格的多变,晚年也被批评为“过于追寻不同风格的追风者。”
何谓“主流”?
王受之认为,主流和非主流的倒置的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一个是时机,一个是要顺从“潮流”。在整个艺术发展的背景中,如果某个财团或某个国家想要打造某种艺术,这便有了成为“主流”的机会,最典型的代表是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是美国为了与苏联抗衡,打造属于自己特有的艺术文化潮流而发展的。
而现在的主流是什么呢?王受之认为,80年代以来艺术的主流已经消失了。西方的各种前卫艺术运动,如行为艺术、大地艺术、观念艺术等,使得现在许多艺术品无法收藏。这种发展将艺术品从一种可以观看的真实作品本身转化到了只能欣赏转译后的复制影像。现在主流艺术的潮流都往“实验艺术”发展,大量的艺术都往“实验”发展,同时又无法收藏,这样导致了如今主流的缺失。
在讲座最后,王受之强调,“主流和非主流没有一个固定的关系,非主流某种情况下会变成主流,主流某种情况下会变成非主流,是一种倒置的关系。”
主讲人简介:
王受之,设计理论和设计史专家,1987年作为富布赖特学者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切斯特学院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学院从事设计理论研究和教学。现为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授、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教授、中国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曾著有许多具有影响力的著作,如《世界现代建筑史》、《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平面设计史》、《世界时装史》、《时尚时代》、《美国插图史》、《哈罗!中产》、《置若网文系列之建筑集》、《置若网文系列之设计集》、《置若网文系列之游走集》、《王受之讲述汽车的故事》、《王受之讲述豪宅的故事》、《王受之讲述建筑的故事》、《上海院子》、《威尼斯手记》、《巴黎手记》《北京手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