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在巴黎:约会艺术

赵进武/文
2014年09月22日 10:15:53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如果说卢浮宫展现的是古典文明,蓬皮杜中心展现的是现代艺术,那么奥塞博物馆就是这两者之间最完美的过渡。它坐落于赛纳河的左岸,与卢浮宫隔河相望。是当今巴黎三大艺术宝库之一,以收藏19、20世纪印象派画作为主,雷诺阿的《加雷特磨坊舞会》、梵高的《自画像》、莫奈的《蓝色睡莲》等作品都是这里的镇馆之宝。

踏入奥赛美术馆,最先看到的是雕塑作品,在普拉迪耶、克雷辛热和科尔迪埃的作品之后是卡尔波独具特色的“舞蹈”群像。虽然奥赛的雕塑作品少,但摆放的位置都很讲究,高低错落有致、明暗搭配有色,有的还给雕塑衬以相应的背景和灯光,更加彰显作品的主题。

除了著名的雕塑作品,印象派绘画作品更是精美绝伦,主要集中于美术馆的顶层,室外阳光透过玻璃屋顶使印象派名作更添几分灵动的神韵。驻足印象派绘画作品面前,梵高的《自画像》、米勒的《晚钟》、《牧羊女》、《拾穗者》,安格尔的《泉》,还有莫奈的得意画作《蓝色睡莲》、雷诺阿的《加雷特磨坊舞会》以及库尔贝的代表作品等等,让人流连忘返,眼界大开。执着的莫奈,一幅《睡莲》竟然被渲染得色彩如此饱满丰盈,让我不由的感慨与钦佩;米勒那幅堪称19世纪圣像的《晚钟》、皮维·德·夏凡纳的《海边的年轻姑娘们》,为从高更到毕沙罗的一代艺术家注入了灵感;马奈的《奥林匹亚》和《草地午餐》以画中裸体表现出来的现代性,在当时曾经引起轩然大波;莫奈的《喜鹊》是光与影的全新阐释;塞尚《苹果和橙》的结构令人惊叹;修拉的《马戏场》表现了新的图画技术的各种可能性;德加的粉画《星》以其新颖的构图引人入胜。

站在《我的画室》前,画作中的库尔贝,美髯公,伟相貌,得意地坐在画布前,右手作画,左手掌板,如沐春风,边画边聊。裸女嫣然,犹如幸运女神降临,画家灵感频发。移步看过去,右侧有哲学家、诗人、文人、音乐家和画家等等;左边是另一番景象,日常世界的贫民百姓,挣扎在生活边缘的众生相。细节繁复,人物杂乱,含义也显得晦涩不明,叫观者费神猜疑。粗粗看上去,颇有艺术殿堂与人间百态的寓意在。

带着朝圣般的心情,流连在近百米的梵高作品陈列长廊中品赏真迹,有他的《自画像》、《麦田》、《向日葵》、《阿尔的教堂》、《星空月夜》等。这个性格孤僻、穷困潦倒、最终精神抑郁自杀的年轻画家仅活了37岁,正式创作的时间不超过10年,但他以对自然和生命的强烈热爱和细腻的情感,以及常人无法企及的敏感创作出了这些不朽的作品。作品普遍都采用了浓重而扭曲的笔画,所用的厚厚颜色可以看出画家内心有种十分强烈、几乎疯狂的感受。在梵高的眼中,天空不是宁静、清晰的,似乎是由某种奇怪的天体力量促动着;柏树长长的枝条仿佛是被扭曲了的火焰;太阳看上去随时要爆炸;星星和月夜仿佛旋转的陀螺一样散发着异样的光芒。从作品中能感到画家对生活的悲观认识,又同时能感受到他内心翻腾着对生命和自然的向往,这位死后才声名显赫的画家几乎就是把他的生命转化成了燃烧的色彩。

印象派从精神上是对立于古典传统绘画的,强调创新,擅长对现实情景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直觉式的客观再现与描绘,将绘画从客观的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的精神表现,在色彩表现上打破了“固有色”概念,科学客观分析色彩关系,创立了全新的色彩体系,其最重要的成就是发现和表现户外自然光下的色彩,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以前欣赏美术画册中的西方油画作品,感觉色彩都比较平实,但是当近距离地欣赏这些精美的油画时才发现色彩是那样鲜艳,所表现的人和物是那样生动,尽管历史久远,却丝毫没有褪色的感觉。印象派绘画常用平行着色或交叉笔法,画面光色交相辉映,周围空气弥漫流动,画家喜欢质地厚实的材料和稳固的状态,用刮刀直接上色,并用画笔勾画一些线条和增补一些色彩,只有目睹原作才能真实感受作品的张力和视觉冲击力。此时感觉到画册永远是画册,受到影像复制和印刷技术的限制永远不可能,哪怕是还原原作百分之五十的色彩和质感。

以前对西方的皇家建筑不很了解,如今走近它心中充满了神秘和好奇。凡尔赛宫的内部陈设及装潢极其豪华富丽,雕刻精致的黄金饰物,华贵剔透的水晶吊灯,尽显皇家气派。内壁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巧妙、工艺精湛的家具。最让人震撼的是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恢宏,展现出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左边墙壁上的绘画,正好被对面的镜子产生反射,而人的走动也被镜子反射,因此人的走动与画作的静止形成了相对运动,行走其间,仿佛是在一个漂浮的画廊里穿梭!在当时玻璃镜还是极具华贵的奢侈品,也只有富甲天下的法国国王才可以以镜为墙,让整个长廊更加金碧辉煌,熠熠生辉。

战绩厅主要是展示几十幅描绘从法国征服罗马到拿破仑时代的各大战役的巨型壁画。在一座椭圆形浮雕上,雕刻着荷兰之战中的一个重要的场景:路易十四身穿战袍,手握武器,跨在前腿跃起的战马上,指挥部队渡过莱茵河。这座浮雕下方的壁炉,饰有缪斯女神凝神望着两个小天使手中拿的似是战利品的东西;壁炉之上,左右两侧还有两尊手持一长串花的赤臂男神,上方则是两个腾飞天使,鼓足气力,吹响喇叭,透出几分胜利的喜悦。和平厅呈现的则是硝烟之后的和平景象。最具象征意义的是大厅里一幅在壁炉之上的巨大的圆形绘画,几乎占了一面墙,上面画了路易十五将一枝橄榄枝递给欧罗巴的情景,周围的大人与小孩都喜气洋洋。

凡尔赛宫殿西侧的庭院堪称是一座露天的雕塑馆,石雕、铸铜大多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或动物,神态各异,生动别致。我最欣赏处于与宫殿同一直线的两个大水坛,以及大水坛石栏上的两个巨型的男神青铜像,从他们结实的肌肉,健壮的体魄来看,可能是两个海神的青铜像。

巴黎是个需要从容不迫细细品味的都会,漫步大街,走不多远就能看到一座雕塑,把守着城市入口或竖立在广场,在十字路口或在街心公园,它们雄伟、生动,或动或静,都和周围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美化了城市、充当着建筑标识,承载着巴黎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有人说,从巴黎街头的雕塑能读懂法国的文化理念。其实,给法国的文化传统下定义,三言两语很难说完整,但追求美好和永远缅怀为法国作过贡献的人,的确是法兰西民族的天性之一。巴黎街头雕塑还体现了法兰西民族的包容精神:受人敬佩的亨利四世屹立在塞纳河畔,有污点的内元帅同样被纪念,就连对戴高乐不恭的丘吉尔的雕像也矗立城中。就像巴黎众多的街道名,斯大林格勒大街、罗斯福大街、丘吉尔大街……不管政见如何,不管意识形态是否相同,这些人都受到法国文化的认可,受到巴黎人同样的尊敬和缅怀。

巴黎是个让人怀旧的古都,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现代感的城市。巴黎的建筑艺术不仅传承着古代文明,而且展示着现代惊人的创造力。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其本身是一座古典建筑,但广场中央坐落的三座玻璃金字塔却是由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现代派建筑。处于这么一个“古典”的环境中,确实显得十分地“后现代”。作为闻名世界的大都会,巴黎拥有众多世界级的建筑设计大师,她宽厚地接纳了华人的现代艺术,虽有那么多反对之声,还是坚持让贝聿铭完成他的作品,最终留下一个新的经典。

巴黎的美,美在艺术,美在自然,美在人性,美在三者之间的和谐。巴黎之行给我留下了太多精彩的回忆。游走在艺术的河流里,似乎与艺术大师们跨越时空的藩篱,交换着心灵的震撼和精神上的享受。这一场奢华的艺术大餐,我还需更多时间去细细咀嚼品味。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