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邵大箴:文人画大家——熊纬书

邵大箴 /文
2014年09月12日 23:04:23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熊纬书先生(1914—2002)出生于河南省商城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父熊宾是慈禧寿辰恩科进士。他自幼受祖父和父亲指导通读古今典籍,涉猎很广,钻研很深。少年时拜著名画家黄伯芗、徐燕孙为师,学习国画、书法;稍后又拜著名诗人赵元成为师,学习格律诗。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熊纬书满怀救国热情投笔从戎,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任书记(秘书)。抗战胜利后先后任安徽省报编辑、中国国史馆协修。解放后,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工具书编辑处副处长,兼任南京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江苏高邮当农民,1979年落实政策,1989年回到南京。

熊纬书虽然不是专业画家,由于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与艺术修养,他的山水画却具有很高的水平。他一生饱经风霜,喜怒哀乐愁五味杂陈。在自己的诗词和书画题跋以至山水画中,他对人生炎凉的感悟多有流露。数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兼有雄伟、刚毅和妩媚、柔和之美的大山大河,对他的人格、性情的陶冶,是可想而知的。熊纬书青少年时期接受国学教育,文、史、哲、艺,十分全面。加上聪敏与悟性过人,他的才学脱颖而出。他怀念中国历史上文化盛期那些先贤们,在《索居四绝》中有诗为证:“李杜苏黄遇略同,诗文书画俱神工;灵犀一点通古今,恨不能生一代中。”后两句,既是写他仰慕古人的心情,也是表述他与古人灵犀相通的才赋。熊纬书对传统中国画本质特性的认识,不仅在他那个时代具有反潮流精神,而且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上个世纪50年代,受“五四”|时期对国学和民族文化某些过激观念的影响,加之文艺政策偏左,传统文人画受到抑制,处于被“改造”地位。当认识到中国画仍需提倡时,仍然摆脱不掉对“写实”与“写生”的依赖。这时,熊纬书出自于他的国学修养,写了一段针贬时弊(过分强调写实)的文字:“在宋人论画,已有‘与其师之人,不如师之物,与其师之物,不如师之心’之说。‘师人’是古典的,‘师物’是写实的,‘师心’是浪漫的。吾早期作画多‘师人’,后渐‘师物’,而以‘师心’之作为最多。解放后,乃几乎放弃作画一事矣。今北京人民日报复有对新中国画之提倡,但以写实为要求。吾意‘师物’的写实,即单取直接经验,‘师人’则可取间接之经验,而‘师心’则为结合直接与间接经验而提高到理性的阶段,复以不断实践直、间接经验中,不断地提高与改进其‘师心’之作,乃为创造的整个过程。吾将于此进入创造心中山水画一途。” 熊纬书写于1953年夏的这一段话,对“师人”(师古人)、“师物”(师自然)和“师心”之间的关系,论述得多么辩证而有说服力!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后六十多年来中国画的历程,我们在师法自然与师法古人方面取得不少收获,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而对“师心”这一点,由于认识不够,没有大力提倡,造成的缺失逐渐显露出来。当代中国画创作缺乏诗性特色,个性风格不够鲜明,恐怕与不重视古人“师心”之说有关吧!

熊纬书的另一论点是强调书法在国画创作中的作用,他认为“国画必须书法化”,“国画所以为国画,由来书画同渊源;画乃复杂之书法,此为国画最高巅。”与此相关的是,他说中国画“只宜约略参西法,不可视之如神仙”。(《新丹青引论画诗一首》,1984年)

了解了熊纬书的人生和艺术修养以及他的艺术主张后,我们就不难解释他的山水画何以能如此浑厚、沉雄、质朴而富有神韵;他的笔墨何以如此自由、随意而有深厚功力!他写自己内心储备丰厚的真情实感,写胸中丘壑,每幅山水又都有诗意境界。他深谙古法,驾轻就熟地运用范宽、李唐、黄公望、王蒙、石溪、黄宾虹诸大师的图式和章法,常用“仿某人”或“师某人”的方式作画,但笔墨与境界均出自他的心灵,体现了他与山水交流、融合的和谐之情,表现出他对世界豁达而深邃的见解。

有远大抱负的熊纬书先生,一生总是怀着一颗平常心待人处事,默默写诗作画,置名利于度外,他生前虽然没有声名显赫,但他留下的文化意蕴清纯而深厚的艺术作品,散发出不朽的光彩;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人品,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学习和怀念!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