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美术馆的三根紧箍咒
时下民营美术馆的状况真堪比“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找钱,找钱,找钱
时下俗语称“真土豪玩美术馆”,但即使再有钱的“土豪”也经不起美术馆的烧法。在一个健全的美术馆制度中资金来源是多样化的,既有募集筹资也有自我造血。而眼下运营有四五年经验的民营美术馆开始体会到这个骑虎难下的瓶颈,于是“找钱,找钱,找钱”成了重中之重。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初上任的半年时间主要用在了拜访客户上——找钱。2014年5月份今日美术馆确立了美术馆理事会制度,随后宣布建立美术馆基金会制度,两个举措引领美术馆制度建设之先。高鹏在采访中表示,首位理事克里斯·温赖特的工作“将围绕筹集、管理资金,整合教育资源为重点,希望为今日美术馆的国际化发展分享自己的经验;同时也希望今日美术馆的基金会项目让更多社会人士了解、参与到该基金中来。”显然,两个制度建设的核心正是寻找资金。
政府能提供什么帮助呢?以昊美术馆为例,“我们在政策上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这种支持并不一定都是资金方面的。主要还是靠昊美术馆的创始人郑好先生对美术馆的资助。”刚刚开馆的余德耀美术馆也在节省开支上大动脑筋,试图用通风的方式来减少空调消耗的电费。据调查,同在上海的震旦博物馆平均每年的收藏基金在200万以上,每年接受的赞助金额在150万以内,而每年学术研究的费用、对场馆设施建设投入、对青年艺术家的扶持费用均在50万以上,此外还有每年公共教育活动费用10-50万等等开支项目,政府最直接的扶持就是惠税政策。民营美术馆的运营压力是公认的第一座大山。
震旦博物馆董事赖任辰表示,在9月份即将到来的第二届中国民营美术馆论坛上,想提两个话题方向,“首先当然还是政府政策的呼吁。不管是税的减免还是财政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让民营美术馆在法律上被认可的政策,给我们一个合法的身份,可以接受社会大众捐赠,而且捐赠者是免税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就是希望业界要有一个平台,供大家信息交流,互相支援。”
家长意志何时休
国内的民营美术馆基本全是以个人资本灌注起家,但在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资金来源的单一化,出资人也即创建者的意志左右了美术馆的意志。
用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的话说就是:“这些私立美术馆实行的基本上是投资人的人格化管理,没有形成基金和法人体制下的执行馆长负责制,以及策展人、学术和收藏研究的分工体制。实际上仍然是投资人像经营企业那样对具体事务参与个人见解,以习惯的企业家强人管理方式运作美术馆。”简单讲,民营美术馆事业尚未呈现出独立的面貌。
理事会究竟在民营美术馆中是什么角色?都做些什么?高鹏说:“是美术馆的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对馆长行使任命权,并对馆长就美术馆的日常运营、展览活动的举办、资金的流动及使用等方面进行决策时,拥有着全方位监管的权利。同时,理事会还要在美术馆的展出、收藏、教育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调查结果来看,几乎所有民营美术馆都认为缺乏专业性人才,以震旦博物馆为例,尽管馆内核心员工多为艺术专业、硕士以上学历员工,且有人才培养扶持计划(如出国考察等),但人才培育仍是三大难题之一。从上海近期开馆的几家民营美术馆来看,出资人的意志和人格化管理仍然是美术馆运营的主导力量,民营美术馆何时交由美术馆专业人才运营?或许经历了烧钱之痛,“馆长们”自然会放手。
展览就是你的位置
展览是衡量一座美术馆专业水准的硬尺标,也是确立一座民营美术馆业界位置的试金石。多数情况下,私人美术馆、博物馆都是从收藏家开始,逐渐变成美术馆、博物馆,所以私人藏家最初的收藏状况与水准已经决定了未来美术馆的模样。
近一年内,上海先后有三家重量级美术馆、博物馆开馆,分别是:震旦博物馆(2013年10月20日)、龙美术馆西岸馆(2014年3月28日)、余德耀美术馆(2014年5月18日)。从开馆展来看,各馆的收藏体系与定位出现端倪。
对于新开馆的美术馆来说,在财大气粗的家长意志作用下,大多设有馆藏展,也能够将展览数量控制在一年5个左右,初步不接受商业展览,但是对于已经发展了5年、8年、10年的老一波民营美术馆来说,这种晾晒着场地烧钱的做法远没有那么容易。以发展了12年的今日美术馆为例,新任馆长高鹏上任后,馆内展览数量骤然上升,在固定的学术展览缝隙中插入不少商业展览,展期短者一周,长者半月。解决美术馆的资金运营与价值定位将成为民营美术馆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最大考验。
什么样的展览才能既吸引到公众,又不丧失独立的学术价值和专业水准?难。赖任辰说:“如今私人美术馆越来越多,但我所看到的是快速的经济发展之外,大众的人文素养仍然需要时间去培养。对大部分人而言,文化艺术不被摆在一个必要优先的位置,这样的情况下,你怎么期望观众能把看展览等同于喝咖啡?现在很大的矛盾是,看一个展览的门票相当于一两杯咖啡的价钱,让年轻人少喝两杯咖啡很容易,但要他们用这钱买展览门票好像有一点为难。”
归根结底,现阶段民营美术馆的重中之重是寻找良好的运营支持,而运营既需要健全的制度保障,也需要专业的人才团队,在这两个基础上,出色的展览、有影响力的展览才会离公众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