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现实主义艺术
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当代艺术,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之后,近两年迎来了最严峻的挑战,不管是创作还是市场,进入到了一个调整期,这也让我们可以更理性的来看待它,同时也审视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艺术。我们经常会讨论艺术,讨论各种艺术形式但很少去讨论什么是中国目前需要的艺术,什么样的艺术形态能够最直接有效的解决当下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未完成的现代性
从当代艺术所走过的历程和结果来看,并没有很好的解决中国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当代艺术从开始之时就以西方最前卫的观念来解决中国的问题,这并不是不可以,但忽略了一点就是西方各种艺术思潮的变更,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背景,他们所做的一切是工业社会高速发展的条件下,为适应审美需要的变化而进行的一场客观选择。
对于这点著名学者沈语冰在其文章《我为什么要批评后现代主义》中表示:“西方‘历史前卫艺术’的合理因素在于:他们的反形式与反艺术是建立在西方现代艺术史特别是经典现代主义的高度形式主义的正题之上的。这样,前卫艺术的反题才拥有了一定的合法性。而中国式后现代主义在没有任何语境的前提下,一下子走到了反形式的前卫艺术,因此它除了孤零零的各别事件之外,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文化政治效应。曾几何时,人们是那么醉心于中国可以避开工业化、城市化与社会化的现代性命题直奔信息化、乡土化与社群化的‘后工业社会’的美梦,然而,一个越来越被认可的事实却是:中国一向试图绕过去的工业化进程、市场法则、理性化管理、程序合理性、法治原则,乃至于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却原来是绕不过去的现代性的硬核!”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中国还处在现代性的阶段,“用哈贝马斯的话来说:‘我们仍然是与首次出现在19世纪中叶的那种美学现代性同时代的人’。”(《荣剑:重返现代:社会转型时代的艺术转型》)而我们不顾事实的跳过了这一阶段,也难怪艺术家在面临艺术问题时会常常感到无力,而普通大众在面对艺术时会迷茫。文化学者王岳川也有同样的感慨:“吊诡的是,艺术家运用后现代反文化的形式,表达的却是自己的中国现代性经验。于是,观念错位使当代艺术在缺失文化的情况下走向‘反文化’,在丧失价值底线中‘反价值’,进而造成艺术的视觉暴力和精神盲目。”(《超越现代性弊端提升中国艺术原创力》)
现实主义一种客观选择
那么在目前的阶段如何解决艺术所面临的问题,现实主义艺术或许可以胜任,因为现实主义是西方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过渡阶段,也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开始阶段,而现代主义艺术是对西方现代性的一种呈现和反映,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揭露、批判,它不会肯定现实,更不是歌颂现实。另外,现实主义一直伴随着中国的现代性诉求而发展,从清末开始到“五四”的文化启蒙再到革命年代一直延续到当代,不管是为人生而艺术还是为革命而艺术,它是一条没有断裂的文脉。还有,现实主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甚至更早,文艺复兴开启了西方的思想启蒙源头,解放了人性,恢复了理性、尊严和思索的价值,这些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价值取向。
但现实主义的这种原始动因在传到东方尤其是中国之后,就变成了它所反叛的东西,一种新的古典主义。在批评家王林看来:“中国艺术界关于现实主义的理解,首先是区别现实和写实的问题。殊不知写实原本属于古典艺术范畴,而现实主义则是在写实绘画的基础上置入了新的艺术观念,乃是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革命性变化。”
怎么有别于中国传统现实主义的经验,怎么有别于西方的现实主义的经验,怎么来形成中国在今天独特文化里所呈现的文化姿态?这就要回溯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历史,现实主义是从苏联传入中国的,在苏联时期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还有一种叫法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来到中国后也沿用这样的叫法,但却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现实主义大致经过了反映底层生活——反映正面生活——歌颂光明——极端化讴歌——拨乱反正的过程等几个阶段,对于这几个阶段批评家徐虹介绍到:“现实主义进入中国经历了不同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文革以及20世纪80年代至今。20世纪前期,当时的社会气氛要求艺术家关注民主、关注现实,希望中国社会往公正和民主方向发展,而艺术家描写底层人民的生活,描写灾难和战乱带给人们的痛苦和混乱,描写边疆地区的风土人情,都成为那个时代‘现实主义艺术’的主要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出于政治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到‘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要表现工农兵,突出领袖和政党的丰功伟绩,并对社会生活作歌颂性描述。在形式上,从通俗的写实逐渐发展到‘红光亮’,这就成为那个时期‘现实主义艺术’的特色。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于文革的反思开始,艺术家开始面向真实的人性和人情,面向真实的社会现实。”真正具有意义的现实主义诞生于这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