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春:我的艺术观
人生的前方究竟是什么,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就如我,这辈子从来没有想过当什么艺术家,但是,事物的变化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各种机缘巧合汇集到一点,往往会使你自己都感到惊呀。四十而不惑之后的这么多年,居然成了一名全国小有名气的艺术家。有朋友统计,只是用我的画做成的各种微博问候、微信致辞等,传播量就达数以千万。今年已达知天命之年,有时候也想,这是不是就是天命?
说起天命来,还真的有个故事。在很多年以前,我在河南的一个大县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当时陪一个专家考察周文王演绎八卦的地方——河南汤阴羑里城。羑里城是风靡全球的周易文化发祥地,它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名扬海内外,可以说它是算卦、预测的祖庭。当时一个卦师拉住我非要说上几句,一同来的专家也感兴趣,既然是考察,他也想了解一下这些情况,卦师无外乎说了一些“你是文化人,坐办公室工作,大小是个领导”等等。这些我也会算,一看手相,是不是坐办公室自然一目了然了,我们是坐着小车来的,自然可以断定大小是个领导,所以这些我并不以为然。接着卦师又说,你有书画天赋,将来你的书画影响必定超过你的行政职位。当时我一听,甚为不开心,那时的我正是风华正茂、年轻能干,总想着什么时候能进步到书记,进步到市长什么的,绘画只是修心养性的业余爱好,居然能超过行政,这不是说明我在行政上不会有什么大的发展了吗?回到家给内人谈起,内人劝我,你还信那吗,只是说说而已,不必当真。谁知一二十年之后,还真的让这个卦师说对了。所以我去年出版的一部描写终南山修行的小说《活个明白》,主人公有一句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本从来不信天命的我,慢慢地开始信天命了。其实这句话,也是我自己内心的写照。
说了这么多,还是言归正传,谈谈我的艺术观。
一、艺术创造美
关于艺术的来源各有各的观点,无论是劳动创造艺术,还是宗教产生艺术,我们暂且不论,有一点,应该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艺术是一种美的创造。人们创造艺术,就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恶心。当然,美也是多样的,有喜剧之美,也有悲剧之美;有雄壮之美,也有柔和之美;有老辣之美,也有飘逸之美,等等。无论美有多少种,可以肯定地说,恶心从来就是恶心,不会是美。但是,纵观现在的艺术美术界,把很多血腥、恶心、反胃的东西,当成艺术的创新大加赞扬,这只能说明,或者他们不懂艺术,或者懂艺术,只是为了某种见不得人的利益,用利益去操纵了艺术。
艺术是一种创造,它可以无中生有,也可以有中生无。艺术创造上成功的有两条路:一条路上走的人很多,大家走得也很快,但是,你还是走在了前面,这就是成功。还有一种,这条路上没有人走,或者走的人不多,你大胆地往前走了,并且走过去了,到达艺术创造美的这个目的地了,这也是一种成功。从这个概念上,艺术史的超越有两种:一种是沿着大师的道路前进,最后超越大师,这样的人一百年遇不到几个;另一种是做自己,由于所处的时代对过去的时代是一种超越,能够真实地展示出当下人们的审美趋向,达到一种新的境界,这无疑也是超越古人的一条途径。
艺术当随时代,一个时代的心境,应该由这一代的艺术家表现出来。艺术这东西很讲究格调,格调不高的人,注定不可能创造出格调高的艺术品,所以,一个时代的艺术,一定是这个时代格调高的人创造出来的。所有的艺术品都是一种精神食粮。这种食粮,既要好看,又要有营养,这才叫好的艺术。而有些精神食粮,不仅没有营养,甚至有毒,对人是有害处的。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把这样的艺术挂在家中,慢慢地,把自己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毒出这样那样的毛病来了。艺术要想成功,路只有一条:风格、风格还是风格。风格有两条路,一条是先共性,在完善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形成自己的风格;还有一种,先创立自己的风格,然后再努力完善。纵观历史上的大艺术家,无非如此。
二、交友不拜师
很多人爱问我一个问题,您绘画拜在谁的门下?确实,名师出高徒。但是,我有我的想法,我绘画是为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自己画着开心就好,何必再给自己找个框框。特别是2009年的时候,刘骁纯老师看到我的画后,大为鼓励,曾告诫我,千万不要再拜师了,多好的老师也教不了你,如果跟着老师学,你只能退步,跟着自己内心学,才会进步。想想也是,如果拜了师,老师一定会按照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自然就少了自由的空间,而自由是好的艺术产生的最基本条件。所以这么多年来,我采取了敬师不拜师,交友不拜师的学习艺术的方法。长安画派、黄土画派、岭南画派、上海新海派等很多着名的老师,都成为了我尊敬的长辈和兄长,我看他们画画,他们也对我进行艺术的指导,但这种指导是自由的,平等的,所以我从他们身上吸取了很多艺术的营养。这么多年回想起来,这样的学习方法对我来说,真的是受用无穷。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学习的方法也是有多种的,殊途同归。特别是非科班出身的,学习绘画,最好广结师缘,而又不拜在某一个具体的老师名下,这样会进步得更快,艺术的想象力会更加自由。美术史上留名的很多大画家,其实也正是他们把绘画当成了一种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段,并不具象于非要学习某家某家,最终反而成就了自己成“家”,所以有人戏言,历史上美术大家千百个,又有几人知其师?
三、重“心”优于技
绘画一定要有技法,没有技法再好的思想你也表达不出来。吴冠中先生讲:离开了内容的笔墨等于零,我赞成这样的观点,笔墨是为内容服务的,纯粹的笔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离开笔墨技法的内容,再有思想也等于零,你的思想再好,但是你没有技法,表达不出来,不等于零又能等于什么呢?绘画要有技法,但好的绘画,其重心不在技上,而是在“心”上,所谓“心”,也就是艺术品的思想性,任何一件好的艺术品,都是艺术家思想的再现。吴冠中说,画画的最高境界是画想法,画思想。我特别认同。所谓技法,只是画家想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工具而已,工具不在好坏,关键是用着顺手,能出自己想要的效果。干过农活的人都知道,顺手的工具才是好工具,能出农活。绘画也是一样的道理,工具再好,不出活,也是白搭。
我学绘画多年来,也摸索出了一些所谓的技法,包括如何一笔下去浓淡干湿都能出来。但是,绘画之道,也通佛家讲的得舍之理。一幅作品,总想把你会用的技巧都用上去,表现自己的才技,这是小聪明,最后画出来的作品宾主不明、主次不分,反而误了大事。所以绘画过程中,要敢于取舍,要舍得那些没用的笔墨构成和技巧,以表现主题为目的,真正让笔墨和技巧为内容服务,有进有退。纵知天下绘画之理绘画之道,绘画过程中不知进退,也是一个蠢人。
有人问道:您创立的哲理中国画章法奇趣、意境深远、引人共鸣,个中的玄妙在哪儿?其实这就是“心”和“技”的问题。我回答:哲理中国画其用意在上、用墨在中、用笔在下。笔为墨服务,墨为意服务,此乃中国画神品之天然之序,用好了自然会感动人。而观当今画坛,恰恰相反,大多之人,往往用笔在上,用墨在中,其意在下。结果是画得很好,挑不出技术上的毛病,就是不感动人,不能引人共鸣。
在政界这么多年,好多时候,想说真话,却又不敢说,不是自己没这个胆量,有时也是为了大局。在政界,有个词,叫“顾大局”,有了这个词,真的是个框,个中滋味,只有当事人知。而艺术,对我最大的好处,让我能够说真话,排遣了很多心中的憋闷,舒畅了自己的心情。所以,如果要让我对哲理中国画用一个字来评价它的艺术性的话,我就用一个字,叫“真”,把自己的真心变成了艺术作品。
有朋友告诉我,很多地方,在用着我的哲理中国画,而我不知情,为什么不去告他呢?我往往以笑回答,我画画的目的不就是让人欣赏吗?他们在帮我传播,感谢还来不及呢,干嘛去告?前几天碰到一位女士,她说王老师真的感谢你,我儿子特喜欢你的那幅《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作品,过去学习马虎,现在从画中得到启示,学习特别认真了。是的,当看到自己的作品,给那么多的人带来了人生的艺术享受和心灵力量,我真的好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