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不仅仅是一种技法
——冯大中、范迪安对话工笔画艺术发展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主办的“工·在当代——2013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将于2013年12月18日至26日在中国美术馆一层全部展厅盛大举行。展览共有19位特邀艺术家、60位学术提名艺术家和68位社会征集入选艺术家参展展览,基本囊括了大中华地区各个方向最活跃的工笔画创作者。展览将站在时代高度和理论高度,以新的学术标准和创新的布展形式展示中国当代工笔画的最新学术探索成就,并配合深度的学术研讨、推广传播让美术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对当代工笔画有全新的认识。
对于这一年度重要展览,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冯大中先生、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深入参与其组织和学术策划,因此本报特邀他们对展览和中国工笔画艺术的现状、前景进行对话。
谈展览:强调学术性和当代性
冯大中:中国工笔画学会创立的全国工笔画大展三年一届,迄今已经举办了八届,是工笔画领域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全国性展览。这次大展是由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中国工笔画学会三家主办的。刚开始构想的时候,我就想如果说我们沿袭着以前八届大展的那种形式没有新意,希望在学术上、社会影响上有所创新和进步,所以特别邀请邵大箴先生、范迪安先生挂帅组织学术策划班子,调动了很多力量、智慧。
范迪安:在展览的策划过程中,我感觉到学会和冯大中先生积极为工笔画这种传统艺术类型在今天谋求新的价值、新的时代内涵,冯先生的思考已经超越了工笔画范畴,更加注重把工笔画当做一个新的文化目标来思考和推进,从中国视觉文化发展格局中来探索工笔画的文化价值。在这样的条件下,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在筹备方式和实施方法上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革新。
尤其是学术组织方面我们进行了多次的学术研讨和理论准备,使得这次展览的意义远远超过作品的单纯累积与展示,而是有了探索的深度和理论的厚度。之所以确定“工·在当代”这个主题,因为我们感觉对工笔画应该有一个新的提法,“工”不仅表现在事物的丰富性,不仅是形式上的工细精致,同时还有精神的深度,有文化的关切。比如说在当前我们说整个社会文化心态、生活、生态都很粗糙、急躁、浮躁的这样一个情形下,我们是不是可以抓住工笔画的“工”字来做一下新解,不要把它看成是技巧的工整细腻,而是指工的精神,在工的过程中所关注的有深度的关怀。甚至把工的过程看成是一种艺术家劳动方式、艺术创作方式的独特性,引导人们注意到“工”后面所具有的文化意含,乃至对今天文化生活的启发。
谈工笔画发展:开放性的系统
冯大中:十多年来加入工笔画创作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各大美术学院毕业生不断补充进创作队伍,形成了前后相继的扎实基础。在国内各种美术活动、展览中,工笔画作品频频摘得桂冠,在我们学会也涌现出了不少新人,有不少让我们惊讶的创新,这届展览我们还希望发现更多的新人、新的探索方向,让大家对工笔画的认识也不断更新。
范迪安:当代工笔画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具有传统形态的一些新的探索,另一方面还有从观念层面、语言层面介入的新的趋势,需要进一步的学术探讨和引导。我觉得工笔画是中国自身的传统艺术,这个传统我们今后要逐步在国际上传播,因为这种艺术并不是封闭的,不仅仅只是传统题材,也可以体现当代的关怀,可以表达今天的现实,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工笔画跟当代所谓的探索型的艺术是可以融为一体的,本身具备这种可能性,在材质上和形式上是开放的,既回到工笔的本身,又扩大外延,这样的画种才不会中断它的生命。
冯大中:不论是我们工笔画艺术,还是中国工笔画学会,都在不断地更新生命,不断推陈出新,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持续发展下去。这次大展就是积极尝试推陈出新,通过创新的展览策划形式和深入的理论研讨,希望为未来工笔画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开拓出新思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丰收,让我们有几千年传统的民族艺术不断地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