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工·在当代,笔写未来

——2013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全景观察

2013年12月09日 10:27:41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2013年12月18日,近年来规模最大、学术水准最高、代表性最广泛的全国性、学术性大展“工·在当代——2013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将在中国美术馆揭幕,这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主办的一次标志性展览,不仅呈现工笔画领域多元而丰富的创作,对之前创作和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回应和引导,还对工笔画在当代文化转型中的艺术和社会价值进行系统地研讨和发掘,从中可以进一步认知当代工笔画的发展现状、趋势以及与社会文化思潮互动的可能性。

中国当代美术在社会文化急剧转型和国际文化多元交流与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下,正在不断地发展、裂变、调适之中,而中国工笔画最近10年有长足的发展,不论是创作探索、理论研究和市场表现都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此同时,学术与市场、传承与创新、沿袭与突破、装饰性与观念性等诸多问题和争议也由此开始浮出水面,在这一大背景下,“工·在当代——2013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的出现和呈现无疑将对现在和未来的工笔画发展具有阶段性意义,也因此,展览一开始就引发创作界、评论界、传媒界、收藏界等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学术为锚,全面激活创作与研究

目前,工笔画创作领域一方面非常多元和繁荣,在受到欢迎的同时也出现了个别程式化、庸俗化的创作现象;另一方面,创作思潮也正处于转型、开拓的关键时期,传统工笔画界正在积极探索融合创新之路,秉持当代文化观念的年轻艺术家也在积极研究从观念层面、语言层面介入,而这些摸索都有待进行总结和学术引导。因此,中国工笔画学会领导班子在年初筹备展览之初就决定要有所创新,进一步严格学术标准、突出展览主题,真正呈现当代工笔画最为鲜活的创作。

大展的三家主办机构的领导——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吴长江先生,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冯大中先生对展览品质都非常重视。吴长江亲自参加了大展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和社会征集作品评审工作,他对冯大中先生和学会在展览主题、组织策划上的创新和学术追求高度认为,称这体现出了新的“文化自觉”,期望本届工笔画大展能够办出“不一般”的展览,给工笔画界乃至全国美术界提供一个参考。

范迪安馆长作为大展策划委员会主任全程参与大展的筹划和学术指导工作,他主持了所有的学术策划会议、组委会和策委会工作会议,而为了参加2013年6月8日的本溪学术研讨会,他在遭遇雷雨天气的情况下坚持改飞到邻近的丹东机场,然后驱车两小时赶到本溪市,晚上9点到12点连夜主持策划委员会议。他自述之所以有如此大的热情参与本届展览的组织和学术工作,是注意到工笔画发展正在进入关键转型时期,需要有学术展览给予研究和引导。他从整个文化建设的作用出发,提出本届大展要思考工笔画在文化建设中的可能性,将工笔画的问题上升到文化领域,评估艺术对于文化建设的意义,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

创新为先,体现时代和理论高度

大展组委会主任、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冯大中先生在展览筹备时就强调一要创新,“大展要发挥对工笔画创作的学术引导作用,为工笔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学术基础”,二要开放,“众人拾柴火焰高,展览不仅要吸引全国艺术家参与,也要把理论界、评论界、传媒界、文化界各方面力量都调动起来”。他总结说,本届展览的创新表现在各个方面,如:

一、策划体制上建立策划委员会。邀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策展人贾方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牛克诚、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余丁、《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策展人杭春晓、美博文化(北京)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徐娟、大道融元文化基金执行董事朱小钧等10位资深策展人、批评家、推广人担任策划委员,就展览主题、艺术家提名标准、参展作品选择标准以及呈现方式等学术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保证展览的学术质量和理论厚度;

二、提出理论和实践并重并行的筹备思路。相比一般展览在开幕式同时或之后举办学术研讨会的惯例,本届大展先后于4月26日召开策划委员会议,5月10日召开组委会和策委会联席会议、6月7日至9日召开策划委员会议和规模宏大的学术研讨会,在展览之前就对展览涉及的理论议题和展览操作进行研究、探讨,引领之后的展览实际操作,为展览打下理论基础并进行预热。策委会把本届展览主题定为“工·在当代”,意在关注工笔画艺术和工笔画艺术代表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力量在当代全球文化和中国文化生态中的存在,不仅将呈现过去3年工笔画创作的丰富多元面貌,也将对今后的工笔画创作具有启发意义;

三、以学术为导向,开放思路,严格选人,不仅包括体制内、学会内的艺术家,也以学术为标准邀请海外艺术家如李华弌、台湾地区艺术家袁旃等参加展览,同时在学术提名部分,也不论资料、职务、年龄,而是坚持以学术标准选择真正有学术性、探索性的艺术家参加展览。在这样一种模式之下,进入展览的艺术家面貌注定是多元的,而这也正是近年来工笔画发展面貌的显着特性;

四、重视对展览的文化传播。范馆长一再强调要让展览跨越专业界限,让工笔画的精神能为更多社会阶层所认知,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内发挥艺术的社会价值,体现展览的文化关怀。

上述创新之处、对学术水准的严格要求也让本届大展格外引人注目,一方面,美协、学会会员纷纷主动要求参与展览;另一方面,对近年来面貌陈旧的“行业展览”不太感兴趣的新锐艺术家们也积极了解展览信息,表达参展意向。在此情况下,大展策划委员会出于公平起见,对于当前活跃的工笔艺术家的资料进行了全面收集和研究,最后通过四轮严格的学术评议、投票选出18位特邀艺术家、60位学术提名艺术家参加展览,基本囊括了老中青三代各个方面最有代表性、最活跃的创作者。

同时,社会征稿工作也引起热烈反响,5月份征稿公告已公布各地艺术家纷纷来电咨询,截止到社会公开征集最后期限,相关工作人员共收到全国各地1000多位艺术家投递的作品图片6000多张,经过10月17日和29日两次评审,资深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最终选出66件作品作为入选作品,这些年轻艺术家将与特邀、学术提名艺术家的作品同台亮相,共同呈现当代工笔艺术的视觉盛宴。

回顾展览组织过程,冯大中先生认为“无论是展览的组织形式还是学术研讨,这次展览的筹备过程中处处都体现了一种‘工’的方式,每一个步骤都是精益求精、力争完美。‘工·在当代’的主题不仅表达了对工笔画中历史地位与现状的深刻关切,还与这次展览细致缜密的筹备方式有关,更有着对社会文化层面影响的期待。”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