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角逐下的宋庄艺术生态危机
“昨天又遭遇断电的通知。”艺术家陈燕子在微博上贴出因房东单方面提高水电煤气费以示不平。坐落宋庄的,有方力钧、岳敏君、杨少斌等艺术家的“豪宅”,就在宋庄美术馆的后街。这些位居金字塔尖的艺术家是最早落户宋庄的艺术家,可说是见证了宋庄的兴盛、繁荣,也分享到了艺术带来的财富神话。不过,目前除了岳敏君,其他几位大佬早在几年前就不居住于此了,而是把房子出租了出去,除了躲避干扰也害怕不同来历的人索画。
如今,宋庄小堡村的主街道两旁全是拔地而起的商业楼、艺术交易大厦、画廊、国际艺术机构、艺术园区、餐厅,还有林立的地方画院。即或是小堡村后街,几乎也被地方画院、佛、道教馆和一些国画家的“土洋楼”所占据,前卫艺术家工作室则被挤到了一些偏僻角落,据介绍,大部分艺术家早在2008年前就搬到更僻远的一些村庄了。更令人不安的消息是,通州区公安局与宋庄镇政府发出告示:利用三个月的时间(5、6、7月)对宋庄镇27个村的艺术资源进行调查。艺术家兼评论家杨卫认为,这是下一个圆明园预兆。杨卫曾经历过圆明园时期的“艺术去体制化”,当时一批职业艺术家,纷纷离开学院、机关尝试“市场化生存”,把圆明园当做精神家园,最后却遭到驱逐。
杨卫说当时他们急需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1994年,他们找到宋庄,主要是因为这里的房租便宜,离市区比较远。“大家都很兴奋,觉得终于有一个地方可以结束流浪的命运了。”
杨卫说“流浪”或许就是艺术家的宿命。当初,宋庄需要艺术家来完成宋庄品牌建设,艺术家利益或许有所保障,而一旦宋庄品牌已经形成,宋庄土地规划完成,艺术家的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杨卫表示,对宋庄未来不容乐观,因为说到底艺术家还是外来者,他们不具有任何话语权。除此之外,当代艺术的利益格局已经形成,目前处在市场利益格局底端的艺术家除了应付外界的变化,他们还要为生存权奋斗,理想主义自然会被市场消解掉。
宋庄精神已经丧失?
目前宋庄有几百家美术机构、30多家美术馆,在一些艺术家看来,宋庄艺术生态已经建立起来,但他当初的理想是在宋庄建立起艺术生产、展示、学术、机构,一条良性的艺术生态链条,在提高大众审美的同时也让中产阶层能消费得起当代艺术。
显然,这是一个需要花费时日建造的系统性工程,资本往往没有这样的耐心,他们在宋庄大跃进开发的艺术空间、展厅、地产项目等需要兑现,一种既稳妥又没有风险的方式就是引进“传统书画”。上一届镇政府已经完成了土地的全部规划,新一届政府要创造新的财富,只能重新切分蛋糕,在杨卫看来,镇政府与开发商联合,引进新的投资商完成产业升级,无疑传统书画、动漫等更具市场影响力。
更为艺术家诟病的是,2012年宋庄艺术节被宋庄艺术品产业博览会取代,这是文化部投资上亿元的一个文化项目,本意是提升宋庄艺术产业区整体形象,结果却让各地画院、书画家受益。
注定我们在路上
除了得不到展出机会、学术认可和思想上的钳制外,更让艺术家困惑的是他们推动了宋庄这个文化品牌,带来了宋庄经济的繁荣。让当地居民、镇政府受益的同时,却要为租金、物价的上涨埋单,而当地人却把物价上涨的压力转移到艺术家头上,结果就是想法提高租金、单方解约,或者变相提高水电气费价格迫使艺术家搬离。
艺评家朱其认为,说到底,当年留住艺术家的目的,还是为了开发房地产,也不是真正为了当代艺术。现在房地产启动了,艺术家再占着地儿不利于地产开发,随着高层子弟都去宋庄拿地,土地不够的话,后面该让艺术家腾地儿了。
“要么抵抗,要么就离开。”目前已经摆在艺术家面前,而让杨卫担心的是这些艺术家离开后,宋庄就会完全变成一个书画集市,宋庄价值就会丧失。“这不仅对中国当代的发展是一个打击,对这些艺术家也不公平。”他认为,宋庄在国际上本就是以当代艺术而闻名,把传统艺术的舞台搬到宋庄来很荒诞。这些国画院本身就享受着国家资源卖画、做展览,如果他们还要挤占这一好不容易建立的当代艺术市场,逼得这些艺术家丢掉了饭碗,这种做法就很不公平。
宋庄不仅是关乎一群宋庄艺术家的命运,未来会如何呢?